王梅,女,现年38岁,中共陇县县委办公室干部,2020年被评为陇县“三八红旗手”。在单位,她是一名爱岗敬业、团结同事的好干部;在家,她是一位孝敬老人、勤俭持家的好儿媳,更是丈夫心中贤惠的好妻子,孩子们的好母亲。
干工作——巾帼不让须眉
2006年9月,年仅23岁的王梅离开自己深造4年的陕西师范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在陇县教学研究室参加工作,开启了人生第一站奋斗历程,肩扛全县1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的远程教育使命。那时候陇县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全县配备电脑的学校少得可怜,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困境,要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与卫星互通开展“空中课堂”、与互利网互联实施“多媒体教学”,这在陇县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既无样板可寻,又无经验可学,其难度之大前所未有。面对新的挑战,这个刚走出校门的“柔弱女子”变身“女汉子”,废寝忘食,下乡镇、进学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走遍全县10多个乡镇,100多所学校,足迹遍布陇县每一个教学点,指导基层学校调试卫星信号、安装电脑、DVD、避雷针等远程教育设施80套,现场培训教职工100多场次,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全县远程教育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省级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先进县。2013年,该同志被组织选调至陇县县委办公室工作,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任务、新的同事,王梅同志没有骄傲虚心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很快成为业务骨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经常加班加点,勇挑重担,吃在单位机关灶,住在单位值班室,多次因工作忙碌忘记回家,忘记接孩子放学。她把心思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以至于在接女儿放学时,这位亲妈被幼儿园老师误认为是孩子的“姑妈”。
待公婆——胜似亲女儿
王梅是汉族人,而她的公公婆婆、丈夫孩子却是回族,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在这样一个民族、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相差很大的“民族家庭”,王梅是唯一的一个“汉人”,但是,她并没有为此而苦恼。王梅深知“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为了维护家庭的和睦,她主动放弃自己的爱好,尽力改变自己的习惯,以无私包容的心态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大家庭。她主动迎合公婆喜好,接纳回族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学着为公婆做回族口味的饭菜,引导家人体验汉族的各种文化传统,在家里形成了满汉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婆婆身体不好,王梅每年都要带老人做一次常规性体检,年年如此,就连医护人员都以为是这对婆媳是“母女”,她的婆婆更是对这个儿媳妇逢人就夸,赞不绝口。
做慈善——全家齐上阵
自幼受到父母严格教诲,王梅平时生活简朴,衣着朴素,她时常注意培养子女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教育孩子把衣物和学习用品捐赠给身边需要的同学。她自己也经常把旧衣物、家电、家具捐赠给慈善组织,每逢看到“水滴筹”“众筹”等网络捐赠平台发出的求救信息,她总会主动捐款相助,并转发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倡导他们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汇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强大爱心力量。在她的影响带动下,许多朋友和同学也参与了各种社会慈善活动,她的公公袁智身为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更是全身心投入扶危济困行动中,今年5月份,他组织倡导“善行斋月爱心慈善”活动,为70多户的70岁以上老人,送去了价值20000元的慰问品和慰问金,弘扬了乐善好施的社会新风尚,增强了穆斯林的公益慈善精神,展示出民族大团结的良好社会风貌。
为扶贫——做坚强后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殷殷嘱托,积极鼓励支持丈夫袁旭东下乡扶贫。2018年,丈夫受党组织委派代表县财政局到该县八渡镇桃源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带领全村110户412名群众摆脱了贫困,端上了“小康碗”。在这期间,早起为老人孩子做早饭、送孩子上学,晚上为孩子辅导作业已成为王梅每天生活的常态,周末带孩子去学钢琴、参加社团活动、半夜三更独自带孩子去医院退烧、做雾化的事情不记得发生了多少回……这样的辛酸与艰辛她都默默承受,一心只为支持丈夫能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2020年底,完成脱贫任务捧回“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丈夫终于回到自己身边,这也许是每一脱贫干部妻子的最大的期盼。
2021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她再次鼓励丈夫加入乡村振兴大军,支持他到曹家湾镇三里营村挑起乡村振兴大梁,她本人再一次担负起孝敬公婆、养育子女的家庭重任,成为“贤内助”的最佳代言人。
在家里,她总是为营造一个洋溢着温暖、民主、文明的幸福家庭而努力,她就像一朵盛开的寒梅,让家庭充满温馨,让家人时刻感到幸福的味道。
(通讯员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