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三月,“农科城”文学的盛宴

——“小说创作中杨凌元素的挖掘”研讨会召开

2023-03-06 15:18:09

3月5日上午,西安、宝鸡的常智奇、孙新峰、李喜林、陈毓、舒敏、阿探等六名作家评论家应邀来到杨凌,开展主题为“小说创作中杨凌元素的挖掘”研讨活动。杨凌示范区作协十余名作家代表参加。活动由示范区作协主席高凤香主持。

1

活动伊始,常智奇老师就本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意义进行了介绍。正式交流阶段,各位作家评论家以本次研讨的主题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开展了深入探讨。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创始会员、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新峰,从宏观角度阐释了当下中国文学和陕西文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创作的趋势。孙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选题很契合杨凌的地域文化特点,杨凌农科城有着丰富的农业文明史和深厚的农耕文化,这里聚集着许多国宝级的农业科学家,很多院士的一生都是一个传奇,其精神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挖掘意义,杨凌小说家应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把写作的触角深深扎根在广袤的土地里,讴歌时代新声,传递杨凌声音,力争写出真正意义上、能留得下来的“大小说”。

陕西省首届“百优作家”、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获得者李喜林聚焦当代小说写作中的语言元素,举例分析了现当代几部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他提出,文学作品的语言一定要“生活化”,即“文学一定要说人话”“写作一定要写出‘自己的话’”。李喜林还强调,作为占据中国农业得天独厚优势的杨凌作家,更要发扬区域文化和语言的独特魅力,从民俗语言方面多积累,尽量彰显出“个性化语言”。

2

评论家阿探针对陕西文坛当代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认为,“写小说是一件容易又不容易的事情”,倡导作家的目光要多关注日常生活,多从现实生活写起,切忌好高骛远。此外,他还谈到,当代的文学创作文体界限趋于模糊,作家们可以多笔法写作,文学技法可以在不同文体中通用。他以高凤香长篇纪实文学《精耕记》为例,提出文学创作一定要凸显时代感,这样作品的格局和气象才能高大。

金麻雀获奖作家陈毓结合杨凌农科城的发展历史,提出杨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有很多值得且能够挖掘的优秀素材,杨凌作家应该着眼当下,就地取材,把关注的视角集中在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农业科学家身上,好好“讲讲他们的故事”。陈毓就自己当下正在写作的长篇与大家坦诚交流创作体会。

作家、编辑舒敏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提出作家写作要能“把‘小’写到‘大’”,更指出“好小说是改出来的”,“写出来后要不断地否定”,要有90%的改稿意识,尽量往短修改,并且一定要写接地气、跟时代合拍的作品,这样发表和出版的机会才能多一些。

著名评论家、原陕西省文学院院长、原《延河》杂志主编常智奇总结发言。常院长肯定了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虽然开口比较小,但又“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内涵非常丰富,具有研讨的意义和价值。他针对“小说创作中的‘杨凌元素’”,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农耕文明、大地情结、种群关系、天人关系、人工智能、传统与现代、科学实验与宗教伦理、耕种与制作等等,都是今天这个主题所涵盖的可以讨论的问题。他指出,文学是人类审美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作家要尽量把问题框定在艺术审美的层面上来参考。杨凌是中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作家们应尽量从杨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角度,体现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审美精神风格。他提出了“守住三个底线”的期望:守住土地的底线,守住振兴农业、留住农民的底线、守住种子和粮食的底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牛宏泰代表杨凌本土作家,对各位专家老师莅临杨凌传经送宝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欢迎各位老师以后多来杨凌开展文学研讨活动。

下午,与会作家走进陕西金鹏种业有限公司育种基地,采摘品尝,并跟西红柿育种专家王建人等先生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原)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