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马志君 朱倩倩)“牛都不够吃的,还烧呢?现在是政策好,电力服务也好,再来多少秸秆都能给消化了。”又是一年收割季,安康市汉滨区建民街道曹沟村碧野林下养殖合作社的老板李号红忙得不亦乐乎,挨家挨户地上门回收油菜和小麦秸秆。
农作物秸秆就地消纳,转化成为牲畜饲料,不仅实现了环保,还为合作社省下了一大笔饲料成本,收割时节的李号红忙并快乐着。5月18日,见到上门检查电力线路的建民供电所陈涛所长,李老板老远就打上招呼,前些年,政府给各村配发了20台“秸秆揉丝机”用于秸秆粉碎还田,每到作物大规模收割的季节,这些机器就变得异常忙碌,陈所长介绍说:“这种设备用的是三相电,普通的家庭用电是带不起来的,等于我们是给每个村都接专门的线路,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辖区内这20台揉丝机的用电保障到位。”
据了解,各村组的揉丝机大多要在各自村里的转场使用,一个村至少需要配置2-3个临时电源点才能满足需求。从5月初开始,陈涛所长就挨个跟村干部联络,提前掌握各村今年秸秆粉碎的场地有没有变动?要不要新增电源点?同时,负责各村用电的台区经理还会上门检查动力电线路,给村民讲解用电的安全注意事项,该新增的新增,该拆除的拆除,为环保政策落地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电开关一扳呼呼的就动起来了。过去都是用铡刀,家里养一两头牛还行,多的话光靠人力连这个草料都忙不过来。还是你们把这用电给保障的好啊!”当着供电所几人的面,李号红直夸供电所把电供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