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涛)“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市共有0—17岁未成年人55.1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2.13%;共有孤残儿童434名、困境儿童29207名(其中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78名、残疾儿童3293名)、农村留守儿童10626名。解决好超过全市总人口五分之一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 ,是刻不容缓的重大民生问题和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安康市民政局副局长叶荣斌在5月26日安康市召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据了解,近年来,安康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密切协作、狠抓落实,未成年人健康和受教育水平持续改善,法治建设和司法保护不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校园欺凌综合治理不断深化,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持续加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健全未保工作体制机制。在落实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对未成年人负有监护、教育、帮扶、救助等特殊职责的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建立健全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监测预防、风险评估、强制报告、监护保护、救助保障和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出台一批跨部门、跨领域相关规划、制度、办法。督促指导县(市、区)建立联席会议、强制报告、督办检查、考核奖惩等机制,保障未保工作常态长效开展。
夯实基层未保工作基础。推动开展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基层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工作。各县(市、区)积极设立县级未保机构,加快推进镇(街道)未保站、村(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做到镇(街道)未保站、村(社区)“儿童之家”全覆盖,落实基层工作人员待遇和补贴,确保基层未保工作有机构、有阵地、有人员。建立健全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关爱保护网络,完善“12345”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热线建设,打通未保工作最后一米。
统筹“六大保护”力量。各县(市、区)充分利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家长学校等现有资源,对有心无力的家庭积极支持帮扶,提升家庭监护能力;对拒不履行监护义务的家庭,督促承担法定监管责任;对符合法定情形的未成年人,通过司法程序指定相关部门或机构代为监护、妥善安置。督促指导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在园期间人身和财产安全。网信部门规范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和网络短视频的监管,遏制未成年人网络沉迷行为。教育部门会同学生家长加强学生携带手机入校的管理。及时清理学校、幼儿园周边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网吧、烟酒销售点等场所。加强指导未成年监护人家庭教育,落实残疾儿童救助制度,全力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各项工作。加强特殊儿童群体的关爱和保护,积极动员镇、村干部和广大志愿者与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有针对性提供各种关爱服务。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设立单独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维护校园周边治安和交通秩序,设置监控设备和交通安全设施,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
营造未保工作氛围。坚持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列入年度普法计划,创新宣传形式,加大普及力度,使法律普及到学校、家庭、政府、村(社区)的各个角落,提高群众知晓率,确保知法守法。将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作为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探索创新,打造具有安康特色和全国推广价值的工作模式,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治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