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青海:打造不落幕的“非遗购物节”

2023-06-11 10:09:10

新华网西宁6月10日电(鱼昊)“青绣”挂件、羊毛短靴、青海老酸奶、湟源里脊……6月10日,“爆款”非遗产品齐聚青海省西宁市中心广场。

1

活动现场,市民购买香包。新华网 鱼昊 摄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西宁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启动,现场人头攒动,147项活动、600余项非遗项目带领市民感受非遗薪火相传的独特魅力。

1

皮影戏表演引得市民驻足观看。新华网 鱼昊 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非遗购物节”更具张力。“线上+线下”联动,组织非遗展演、消费领优惠券,青海各地纷纷结合特色,将“非遗购物节”办得五彩纷呈。

“非遗购物节”只是青海省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已成为青海省文化旅游工作的新亮点,在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3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2023年青海省非遗保护工作要点》,全面部署2023年非遗保护重点工作,在持续推动非遗政策措施贯彻实施的同时,深入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突出非遗门类特点,激发非遗活力,推动非遗体验基地、特色景区、特色村镇、特色街区建设,支持开展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等相关活动,培育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旅游线路。加强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建设,推进“十四五”时期青海省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非遗馆建设。

1

活动现场,非遗产品展示。新华网 鱼昊 摄

1

活动现场,非遗产品展示。新华网 鱼昊 摄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朱桂英介绍,长期以来,青海省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保护机制日益完善。创新工作方面,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模式,把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让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财富,让软实力变成硬支撑,让非遗“活”起来变成生产力。

“非遗怎么‘活’?就是要回归生活、贴近群众,让普通人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这样的非遗才能有可以持续传承的生命力,才能让非遗传承人和更多群众从中增收致富。”朱桂英说。

1

活动现场,非遗产品展示。新华网 鱼昊 摄

1

活动现场,非遗产品展示。新华网 鱼昊 摄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海省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16项,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45名。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7个、省级青绣就业工坊40个、各级各类非遗传习所(点、中心)500余个。目前,青海省已建成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1

青海特色小吃——酸奶。新华网 鱼昊 摄

1

青海特色小吃——焜锅馍馍。新华网 鱼昊 摄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因“非遗购物节”飞入寻常百姓家,激起市场经济层层浪花,也正是民俗经济的活力体现。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高波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更多的惠及民生,助力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化新青海贡献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