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陕西神木张应龙:塞上黄沙变绿荫

2023-08-22 10:38:03

张应龙,男,1963年4月生,中国共产党员,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2002年,他放弃年薪20万元的外企高管工作,回乡投身造林治沙事业。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标兵”“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治沙英雄、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意外“结缘”治沙,诚信坚守20载

2002年,时任北京某外资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应龙回神木老家过年,在锦界镇沟掌村喝酒时因“喝高了”而随口答应该村党支部书记回乡出钱治沙。言出必行,张应龙投资100万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毛乌素荒沙地42.8万亩,签订了70年期限。他毅然辞掉北京年薪20万元的工作,带着筹到的200多万元,只身进入基地,继续他的治沙事业。截至目前,累计栽植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2019年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色时报评为“中国七大最美沙漠(沙地)”,被媒体称赞为“毛乌素中的马尔代夫”“毛乌素中的塞罕坝”。

主动“联姻”科研,开创循环治沙之路

张应龙创新治沙理念,首次提出毛乌素沙地治理的三个阶段:从防沙治沙—护沙用沙—再到生态循环模式的建立。即:初期目标达到沙漠稳定,中期目标达到有效保护与产业形成,终极目标实现生态、居民、产业循环利用发展。围绕这一目标,创新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种九留一模式、十年龄樟子松林下绵羊轮牧模式、林业秸秆与林区有机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长等模式,为当地林业部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实践支撑。

致力“孵化”平台传播沙漠生态文化

从2005年开始,神木市生态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专家学者累计200多人,在治沙基地建成了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国家林业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省级院士工作站、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陕西省科技厅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张应龙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张应龙也主持承担了科技部科技惠民项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修复惠民工程项目(总投资9600万),完成国家林业局、国家标准委、国家粮食局、陕西省科技厅项目23个;主持起草国家行业标准3项、陕西省地方标准(综合体)1项、编辑出版《长柄扁桃》《长柄扁桃资源开发利用》《长柄扁桃种植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专著3本,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省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项目成果获得科技部“全国沙技术奖三等奖1项,榆林市科学进步1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等。组织培训约80期,培训人员约8000人次。

探索“反哺”机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沙区生态环境日渐转变,为实现沙区的自我循环发展,2009年,张应龙发动当地村民合作成立“神木市秃尾河源林业生产合作社”,主动将整理好的3000亩耕地和已经挂果的1万亩扁桃林地无偿划拨给合作社,由农民自主经营,同时引导周边村民在基地内参与采摘与务工,每年帮助周边村民实现林业产业收入及务工收入1000多万元,使治沙造林基地及周边区域农民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根本改变,驶入良性生态循环发展轨道。

从旷野黄沙到绿树葱茏的嬗变,神州大地上新型治沙探索者张应龙的汗水,终将衍化出强大的“绿色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

本报记者侯红雷曹永军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