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周文化在此诞生,为中华文明奠定基础,三千年后的今天,踏上新征程的岐山人将古老的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创新,周礼优秀文化在新时代发展建设大潮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辉,为大美岐山增添一抹绚烂色彩。
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先人对岐山这片热土的慷慨馈赠,如今的岐山,如何利用好这笔遗产,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让周礼文明之光穿越三千年照亮当代?这是岐山人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领域。
中共岐山县委书记杨鹏程说:“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文化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传承好、传播好周文化意义深远。要深入挖掘周文化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周文化时代内涵,以文促旅、以文融城、以文化人,全面加快文旅商体融合步伐,奋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岐山县以“做活周文化”为抓手,有力推进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化传承弘扬工作,构建岐山人民精神堡垒,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周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深入挖掘周文化时代内涵,丰富周文化时代价值,开发旅游新业态。精心编排《封神演义·炫战》《鬼方之战》《风云周原》《甘棠清风》剧目,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赞不绝口,拍摄上映的《寻根周原》,让大众再次领略周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引入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型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今年以来,拍摄的“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主题专题宣传短视频36期次,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宣传18期次,策划组织开展各类文旅活动3次,设计推出图说“周文化典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听海报12张,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演绎文物的文化内涵、其蕴藏的深厚情感、岐山风土人情及文物保护传承故事等,有力宣传岐山周文化,使海内外游客足不出户,遍赏岐山美景,聆听“周文化”故事,提升了周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挖周文化历史宝库。对周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打造周文化特色IP形象。发挥作为全国周文化暨周公思想研讨会永久会址的优势,定期召开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扩大周文化影响力。持续开设《话说周文化》专栏,举办周文化大讲堂,撰编周文化系列丛书,讲好优秀周文化人物故事,掀起周文化学习研究新热潮。坚持举办周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将传统庙会与论坛类会议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由习俗的关注、学术的关注向大众式的旅游关注转移,巩固老游客,开辟新客源。
打造周文化金字招牌。以项目建设带动周文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实施周公庙后山与原涝川村南沟旅游线路贯通工程,全面推进环山路全程建设任务,完成凤凰山森林公园、岐伯纪念馆、岐山周文化运动公园和书房沟文化等旅游项目建设,打造周公庙--三王庙--周原遗址周文化旅游环线。建设星级酒店和高端民宿,改造城区基础设施,修建标志性的停车场,全面优化县域旅游环境。打造精品景区,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住、玩得美、购得欢、体验好,打造县域旅游新模式。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有机结合,把“文化+特色民俗+旅游+活化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发挥“陕菜之乡”和“中国臊子面之乡”底蕴和优势,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客栈,铸强做靓“面食村落”“周礼村落”等周文化特色品牌。积极推进岐山县博物馆建设,按照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抢抓省市建设“博物馆之城”机遇,争取融入省市项目大盘子,让博物馆成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提升周文化知名度。运用微信、抖音等大众媒体,宣传推介旅游景区和文创产品,把周礼、周乐、周易、姓氏等周文化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宣传推介出去,多角度展示岐山文化旅游新风貌。利用3D、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使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为自己代言,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快手、抖音和云直播等现代化媒介,让海内外游客足不出户聆听周文化故事,感受周文化魅力,让周文化“火”起来。树立周文化文创品牌,坚持以周文化为元素和以本土非遗项目依托的设计理念,指导文创企业开发设计兼具传承性、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做活周文化VI设计展示,宣传文旅新业态,让文创产品代言好周文化,持续提升岐山周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家乡的热爱、对周文化的眷恋,让岐山人继承了传统、盘活了历史。作为周文化的源头,岐山必将成为海内外游客寻找姓氏渊源、探寻周易奥秘、展现周室盛况、感知文化魅力的最终目的地和体验地。
岐山县依托本地深厚的周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基层文化主阵地作用,让周礼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今与古,一脉延。提素质,德才兼。曲虽异,却同源……”走进岐山县城关小学,天真活泼的孩子正在背诵学校创作的《新三字经》,听着琅琅读书声,三千年前的周礼之光清晰出现在眼前……“做活周文化”以岐山之名振兴中华礼仪之乡,真正让千年文脉“活”起来,“火”起来。
本报记者李喜林 通讯员崔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