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牢牢守住“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生态环境风险底线

陕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23-12-21 20:09:31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记者 候思宇)12月21日,记者从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以来,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以固体废物环境管理 、“无废城市”建设、尾矿库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为重点,牢牢守住“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生态环境风险底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监管能力有了新的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图片

硫铁矿污染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曾经的废弃矿山“重焕生机”,再现绿水青山。今年以来,省生态环境部主要领导和分管部长,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先后到白河县调研督导,研究部署、高位推动治理工作。

2023年1-11月,白河县5个预警监测断面总体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出省断面水质为Ⅱ类,水质整体为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同时,推动建立并实施驻场督办、定期调度、联合审查、动态评估等机制,试点推广,机制推进,全力推进硫铁矿污染治理。评估显示,治理区域水质断面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与2020年相比,治理成效进一步提升。

目前,“举一反三”编制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21—2030年)》,为白河硫铁矿污染治理和汉江丹江流域系统治理明确了总纲和方向。汉中市6个项目启动实施或开工建设,安康市4个项目启动实施或开工建设,商洛市3个项目启动实施或开工建设,修复生态破坏区域。

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展开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今年以来,建立了陕西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陕西省“无废城市”建设专家库,统筹推进全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西安、咸阳、神木市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进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任务落地落实。

此外,协调省级相关部门,为推动重点行业工业固废源头、农业固废源头、建筑垃圾等能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供法治保障。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宣传“无废理念”和“无废文化”,提升社会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

持续提升危废监管和新污染防治

新污染物拥有不同于传统和常规污染物的一些新特性,主要包括隐蔽性、持久性、危害大、不易治理等特点。所以,新污染物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程中的内在要求。

据悉,省政府印发《陕西省“十四五”重点区域新污染试点调查监测工作方案》《2023年陕西省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试点工作方案》。启动陕西省新污染物试点调查监测工作,为新污染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开展全省新污染物的筛查与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为实施新污染物的分区分级管理奠定基础。举办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新污染物治理培训班,指导各市(区)完成首轮690家企业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为后续开展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评估、管控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值得注意点是,省环境厅还将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和利用处置能力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印发了《2023年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方案》,按照“打击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目标,开展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深入排查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处置过程中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规范情况。共抽查企业152家,其中产废单位108家,合格率92%;经营单位44家,合格率93.7%。

推动尾矿污染治理科学化、规范化

尾矿库作为贮存尾矿的场所,尾矿库环境管理一直是生态环境安全工作的重点。省生态环境厅按照《尾矿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坚持常态监督管理与环境风险防控相结合,形成污染隐患排查、污染隐患治理、治理成效核查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全省共闭库销号65座尾矿库,从源头减少了污染隐患。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的精准化,陕西省建立常态化监测执法制度,将尾矿库环境监测、检查纳入省级环境监测方案和年度执法计划,印发《陕西省尾矿库环境监管清单动态调整工作程序(试行)》,建立尾矿库环境分类分级监管清单动态调整机制。

同时,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按照《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南(试行)》有关要求,每年应对一级环境监管尾矿库开展2次以上监督指导,二级环境监管尾矿库开展1次以上监督指导,对三级环境监管尾矿库开展随机抽查,并针对隐患问题,督促各市(区)加快问题整改。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