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一年来,山阳县委坚决扛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政治责任,充分发挥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培塑新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阳召开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聚焦高站位抓改革 扛牢主责强力推进
蹄疾步稳方能谋深致远。山阳县紧紧围绕打造“一都四区”示范县、建设“五好山阳”目标,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县委十九届四次全会提出“持续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以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县委十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强化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民生领域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活力”,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方面难题。
县委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从全局高度谋划推动改革工作,高位推动、主动作为,召开县委深改委会议3次,县委常委会研究改革工作19次,县委书记亲自审定改革方案21个、解决涉改重大问题23个,有效发挥改革引领作用。实施“改革创新项目”引领行动,实行重点改革事项1名县级领导负责、1个部门牵头和若干单位负责的“1+1+N”落实机制,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建立县委深改委、九个专项小组和涉改部门职责任务清单,开展专项小组组长述职评议,同时将改革任务分解到部门、到镇村,变县直部门“单打独斗”为县镇村“合力攻坚”,形成统筹有力、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
山阳县委书记接受陕西卫视《对话书记》栏目专访
聚焦高质量抓改革 发展动能持续激发
哪里有瓶颈制约,哪里就是改革的主攻方向。山阳县围绕贯彻落实“三个年”活动,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破解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难题,以改革举措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坚持以改革推动项目建设。围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推行“六个一”和专班、专组、专人“三专”机制,“六库两线一码”项目全过程智慧管理做法被市政府肯定。2023年实施的143个项目建成63个,丹宁高速顺利通车,山阳抽水蓄能电站完成核准,工业电源及消费电源全产业链、和丰阳光食用菌两个项目代表商洛接受全省一季度视频观摩,2023年全市重大项目观摩排名第三。
坚持以改革壮大主导产业。出台食用菌产业扶持办法,推动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产业扩规模、提效益,新续建丰阳雨露等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重点项目24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90个,户家塬镇被认定为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山阳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制定《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中药材深加工循环产业开发等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山阳获评“陕西省建筑业强县”“促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地区”。按照“123456”思路推动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隆元·基曼斯酒店、陆湾文旅康养综合体一期建成运营,天竺山景区提升工程进展顺利,“三条精品旅游带”“四大核心康养板块”初步成型,获评全国2023“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及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县”。
坚持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立联席会商、投诉联动等六项机制,推行一站办、掌上办等“六办”服务,实行集中审批制度,精简办事环节2600余个,压减办事材料2300余种,压缩办事时间58%。召开政银企座谈会5次,促成贷款意向76笔11.07亿元。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试点改革,累计挂牌出让标准地3宗94.4亩,实现“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出让的地方实践与思考》获评全市2023年度优秀决策咨询课题。创新“固定盘活贷”,为县污水处理厂投放贷款1.48亿元,成为全市首个资产盘活成功案例。出台招商引资奖励激励办法,招引智能办公设备等优质项目60个,有效做法在全市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交流发言。
山阳构建全市首个覆盖镇村的“心电一张网”
聚焦高品质抓改革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山阳县聚焦人民期盼,大力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暖人心、惠民生的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擦亮民生底色。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以城市更新三年行动为抓手,实施“1+N”水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县城建设“十大工程”和“四纵七横”道路综合提升,建成全市首个新型光储智能充电站,高标准建成滨河休闲长廊东延工程,国家卫生县复审进展顺利。深化“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改造土坯房、石板房1869户,完成户厕改造12658座,全市“两改”工作现场会在山阳召开,4个村入选“2023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山阳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示范县”。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2244”工作引导,开展巩固衔接排查整改提升“六大行动”,顺利通过巩固衔接省第三方评估考核。开展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166个。推行“四抓四带”联农带农机制,将9.53万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改革创新做法在全国脱贫县加快发展案例交流现场会作交流发言,被《中国改革报》刊载。乡村振兴“5210”示范工程见效成势,恋恋陆家湾项目建成运营,法官庙村《坚持农旅融合 共建和美乡村》入选陕西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服务短板加快补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出台提高教育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教师和校园长管理“双十条”举措,打造学区联盟7个,职教中心新校区建成投用、城区一中启动迁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公共卫生中心、妇计中心迁建投用,在全市率先建成覆盖244个村卫生室的“心电一张网”,打造“30分钟急救圈”做法被省市主流媒体刊载。推进养老服务模式改革,打造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全市养老服务工作现场观摩推进会在山阳召开。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法官镇、中村镇入选“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名单。
和谐局面持续巩固。围绕提升群众安全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365”工作法,推行“党群联心卡”制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全市“党建+网格化管理”基层社会治理现场会在山阳召开,有效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探索推行议政代表会制度,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县,一体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市智慧矫正中心现场会在山阳召开,板岩镇安门口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推进公共安全体系改革,建成“三合一”防灾减灾平台,陕西省防汛抢险和灾害救助综合应急演练、陕西省2023年卫生应急联动机制陕南片区综合演练在山阳举行,国家非煤矿山挂牌督办县顺利摘牌,打击传统盗抢骗案件做法全市推广。
全市“党建+网格化管理”基层社会治理现场会在山阳召开
聚焦高效能抓改革 引领保障全面加强
坚持以党建引领改革方向,以改革汇聚发展合力。县委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形成了实干干实、快干干好的发展局面。
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建立落实“第一议题”和集中学习“补课”制度,划定“四条标准”检验成效,引领党员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开展“抓党建、强堡垒、促振兴”行动,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9个,推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十件重要事项”清单,实施“千名领跑人”学历提升工程,充分发挥“两个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干部作风能力明显提升。扎实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推行专班推进、调度研判、考核奖惩和“三色”预警督办机制,成立提升工作效能办公室,建立“部署—督办—整改—问责—销号”闭环责任链条,启动橙色预警1项、黄色预警12项,提醒谈话13人次,倒逼作风转变。建立理论、现场和实战“三位一体”干部培训模式,开设领导干部大讲堂5期,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上台授课、现场答辩,干事创业本领显著增强。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条措施》,提拔晋升急难险重一线干部187人,树立“以结果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清廉山阳建设持续深入。加强对党委(党组)“一把手”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职责的监督,制定《关于加强对县委“一把手”和县委常委班子成员监督工作的通知》,细化监督内容65条,从严“关键少数”监督管理。落实“清单化+单元制”监督机制,推行“室组”“组组”联动监督机制,干部监督更加精准高效。推行以案促改“六步工作法”,打造“清廉单元”示范点28个,推动清廉山阳建设走深走实,山阳县在陕南片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和工作规范化运行推进会上交流经验。
改革是时代的强音,是发展的关键,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2024年,山阳县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进一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抢抓机遇、砥砺奋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为打造“一都四区”示范县、建设“五好山阳”贡献改革智慧、汇聚改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