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秉持“大文物”理念 坚持“大考古”思路 拓展“大历史”视野

陕西召开2024年全省文物局长会议

2024-01-31 16:19:55 来源:西北在线

1月30日,陕西全省文物局长会议在西安召开,总结2023年工作,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贾强作题为 “保护传承中华文脉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更好书写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陕西篇章”工作报告,就做好今年文物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谋划推进新时代陕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0131151919503-16-82186.jpg

会议指出,回顾2023年,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一大批新部署新要求落实落地,一项项针对性举措应运而生。《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部分指标提前完成,列入国家和陕西省“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文物项目基本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修缮的工作措施》,省财政厅印发实施《支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八大重点工程真金白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保障更加有力。

这一年,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圆满完成“中国-中亚峰会”接待任务,高规格召开“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精心举办“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建成挂牌,配合中央网信办等启动“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大型宣传教育活动。

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加快建设,黄帝陵环境整治、秦始皇陵保护展示、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不断加强,石峁、统万城、乾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延安革命文物国家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陕西帝陵、黄帝陵和长城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连续12年开展“鹰”系列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制定“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8项举措,实施引汉济渭、隆基绿能、延榆高速铁路等近千项重大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全力做好基建考古、项目审批等工作,涌现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和6万余件(组)珍贵文物。一批场馆建成开放,全省备案博物馆353座、社区博物馆66座。“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巡展活动先后走进16所港澳台高校和文化场所。

20240131151919494-61-8e4bb.png

会议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紧扣筹办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组织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进重点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三项任务,建好用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四个平台,建强文物考古、科技保护、传播利用、专业技能、综合管理五支队伍,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世界一流考古机构、一流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物科技保护一流国家平台、大遗址保护一流示范样板、对外交流合作一流高地、梯次结构科学合理的一流保护管理团队七个一流(13457工作路线图),以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新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陕西新篇不断作出贡献。

秉持“大文物”理念

会议指出,要以全面系统整体保护实现各类文物应保尽保,在赓续传承中华文脉上作出新贡献。要精心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普查机构,制定印发工作方案,为建立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库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要尽快建成投用全省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构建统一开发、汇聚、使用的文物数据资源管理体系,以创新文物资源管理决策模式,推动文物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陕西帝陵保护条例》立法,加强陕西长城、石窟寺等重要文化遗产法规建设,加快黄帝陵、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安碑林等保护规划和革命文物片区规划申报审批工作;统筹全国、省级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低级别文物保护管理,开展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区划地形测绘,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做好“三区三线”划定中文物保护评估体系建设,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好文物。

做好西安城墙、钟楼、彬县大佛寺等古建筑、砖石建筑、石窟建筑保护维修、监测评估和保养维护,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做好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准备工作,申报第二批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加大文物保护单位数据采集和三维扫描覆盖范围,完善土遗址、石窟寺预防性保护操作规范,推动古籍、壁画、有机质等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构建文物防灾减灾工作体系。组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革命文物征集、认定,推进第三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实施抗战革命文物专项保护工程,提升低级别革命文物保护水平。

加大文物安全科技研发投入,推广无人机等装备在田野文物安全防护中应用范围,提升文物防盗、防雷、防震、防淹、防病虫害等应对能力。加强文物安全联合检查,深入开展文物系统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继续开展“鹰”系列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坚决守牢文物安全底线。

20240131151919514-66-6fa43.jpg

坚持“大考古”思路

会议强调,要坚持“大考古”思路,以考古科技创新融合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深化文明历史研究上再攀新高峰。要加快共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突出陕西考古资源禀赋、凝练重大课题项目,优化基建考古规范流程,促进考古工作融入国家总体战略部署。推进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创新,完善学术研究体系、创新田野工作模式,畅通多学科合作渠道,加快国家和陕西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建设,不断提升考古发现、分析研究综合集成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要积极做好考古发掘阐释,围绕“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根本任务,紧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国家重大课题,加大与山西、四川等毗邻省份合作力度,积极推进石峁、太平、寨沟、秦东陵、秦雍城、秦咸阳城等重点考古项目,适时出版杨官寨、刘家洼、周原等考古工作报告,用更加丰富、立体的实物证据和研究成果,更好阐释“第二个结合”的历史逻辑,更好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要加强考古成果展示利用,扎实开展秦蜀古道资源调查、价值阐释和保护展示,加快汉长安城遗址规划编制、考古研究、环境整治等部省共建内容全面落实,推进汉阳陵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首岭等省级文化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工程实施,逐步建立多层次的考古遗址保护利用体系。积极促进出土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赋能发展,策划推出“吉金中国”“天下同一”等反映中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系列展览,广泛搭建“数字+考古”“科技+考古”“媒体+考古”等宣传普及平台,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以物知史、以史鉴今的重要作用。

拓展“大历史”视野

会议强调,要拓展“大历史”视野,以更多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在文博公共文化服务上实现新提升。要结合地方经济,活态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做好长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探索建立陕西黄河文化标识体系,推动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积极整合长城周边文物、文化资源,谋划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潜力、可形成复制推广经验的长城综合性保护展示项目。

悉心凝练历史文化主题线路,将各类文物资源串点成线、串珠成链,统筹优化、科学有序建设文化遗产主题游径。优化全省博物馆体系布局,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及其他国家一级博物馆、重点博物馆,要对标“世界一流博物馆”“卓越博物馆”创建目标。特别是要精心筹办好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系列活动,加快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陈列布展、周边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

推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经验,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省际协作和陕甘、陕甘宁、川陕、长征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展示,推进革命文物主题游径、长征历史步道重点项目建设。

紧抓“大发展”机遇

会议强调,要紧抓“大发展”机遇、以文物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上探索新路径。发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平台作用,指导“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做好业务筹划、拓展与中亚国家的文明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内容,集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力量、推进中国-中亚联合考古、中缅蒲甘他冰瑜寺保护修复等国际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合作,深化中法公输堂、茂陵石刻、中英“骏”工程、中美数字教育等文化遗产项目合作,不断提升陕西文物的品牌效应、加强中国理念的国际认同。

加快石峁遗址申遗文本和规划编制,争取石峁遗址尽快列入国家申遗计划。加强中外文明比较研究与中华文化国际推广传播,做好亚美尼亚展览引进和西班牙、匈牙利等外展展出工作,积极构建深层次的文物展览“请进来”“走出去”格局。加强与港澳台文化遗产交流机制和平台建设,赴台举办“大秦雄风”3D打印特展,持续举办西安碑林两岸临书展、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认真办好“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中华历史研习营等活动,增强国家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

此外,要形成“大保护”合力,以文物科技人才引领带动治理能力水平提升,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上开创新局面。出台我省《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实施方案》,加大文物科技研发投入和高新科技应用范围,推进与省科技厅“两链融合”、与省社科联“文物保护利用重大课题”研究。

本报记者 张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