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守护绿水青山 谱写测绘新篇

——记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

2024-01-31 16:20:18 来源:西北在线

“秉持忠诚、担当,肩扛责任、使命”这是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获得者——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的铮铮誓言,这支队伍锚定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围绕“两支撑、两服务”工作定位,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创新发展。

20240131145112353-78-03fd4.jpg_scale.jpg

多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先后完成国家西部空白区测图等国家级重大基础测绘项目百余项;海岛礁测图等国家级重大专项任务50余项;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国家重大调查普查任务50多项。在深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发挥出显著保障作用。

牢记使命 服务“国之大者”

“黄河宁,天下平”。第二地形测量队依托陕西省智慧黄河研究院平台,开展智慧黄河研究、平台建设管理、实景三维与二维数据融合,动态监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河道演变态势、经济要素分布等工作。

通过陕西省“智慧黄河”信息平台(一期)建设,构建完成空间基准统一、无缝衔接的黄河流域实景三维底座,动态监测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等情况,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目前“智慧黄河”信息平台(一期)用户群体已覆盖陕西省10余家省级厅局、10个地市部门、82个区县部门,通过构建平台门户、督察监测系统、综合信息分析等应用系统,构建实景三维数据库、生态资源数据库、经济社会数据库等数据库,有效支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辅助决策等。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作为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挂牌的“陕西省文物测绘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第二地形测量队积极探索“测绘技术”与“文物保护”的跨界组合。

2024年,由第二地形测量队作为技术支持完成的霸陵(江村大墓)动物殉葬坑,被《Archaeology》评选为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当我看到电视上展示着用我们精细三维模型构建的动物遗骸,专家在方寸之间探寻着千年前消失的历史迷踪时,深深体会到测绘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让历史以数字的形式永久存续。”文物测绘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们如是说。

20240131145236610-32-39cd0.jpg_scale.jpg

自2013年中心成立以来,第二地形测量队已累计开展并完成考古发掘现场测绘、古建筑测绘、石窟寺测绘、文物保护区范围测绘、文物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文物专题图编制等400余项技术支撑工作,为文物保护、研究和文化推广保驾护航。

聚焦主责 支撑自然资源工作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为“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提供技术支撑保障,第二地形测量队先后承担4个省约32万平方公里土地卫片执法图斑提取任务,每年提取卫片执法图斑总数超过12万个,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积极做好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耕地保护督察执法与国土空间动态监测、三区三线划定等工作的技术支撑,为严守耕地红线贡献了测绘力量。

支撑自然资源督察。第二地形测量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服务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上海局,建立联络机制、会商机制、会签机制、保障机制、时间响应机制等,支撑日常督察、专项督察和例行督察工作,先后开展三调专项督察、三调复核督察、土地例行督察、耕地保护专项督察、矿产保护督察等督察工作,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督察工作的深度融合。支撑督察信息化工作,先后完成了督察舆情监测系统、统一办公平台以及智能督察系统(2.0版)等系统建设,提升了自然资源督察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地类变化监测、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土利用动态全覆盖遥感监测、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国家级内业核查、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遥感监测、城市空间监测、水资源基础调查等相关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期间,队员克服交通不便、物资短缺、空气含氧量不足等困难,坚持“缺氧但不能缺精神”的干劲,完成了西藏7个县区地类图斑的举证和核实工作。

开展国家重大基础测绘。持续开展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十余年来,累计完成约650万平方千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生产与更新。构建实景三维中国数字基底,深入青海、西藏高原腹地,完成黄河流域影像控制点采集与整理、立体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完成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国家级基础地理实体生产;开展多级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生产,为推进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打好基底,为数字中国、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提供三维空间定位框架和数据要素保障。

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业务体系下的规划方案编制。在总体规划方面,开展县级、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在专项规划领域,开展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和村庄分类专项规划工作;在详细规划领域,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倾斜摄影技术在规划上的优势,在实景三维环境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编制。

瞄准定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工作。持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相关学科与测绘地理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利用星载InSAR技术,开展西安、榆林市等地区地面沉降变化监测任务;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开展沿黄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监测,对重点区域进行多期灾害监测、评价及预警。牵头开展陕西省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大比例尺测图工作,先后完成陕西省12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测绘工作,获取地灾点航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和实景三维模型,为科学救灾提供依据。

服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协助应急部门起草多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通过建设陕西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库,搭建自然灾害实景三维服务系统和自然灾害普查成果分发系统,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为省、市、县应急管理相关部门提供全面、综合、统一的数据支撑服务。

服务省级新型基础测绘建设。探索智能感知、时空信息模型、数据挖掘应用研究,开展实景三维陕西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城市级、部件级三维模型构建和工具软件的研发。构建多源数据采集、融合解决方案,综合利用航空摄影、倾斜摄影、车载移动测量、地面激光扫描、水下测量等技术,开展多平台、多视角的地上地下、水上水下基础测绘数据的采集和融合,实现“地上”与“地下”单体建筑互联互通、协调匹配,为城市智慧化管理提供测绘支撑。

守正创新 打造一流国家队伍

60年来,第二地形测量队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用汗水传承着测绘精神,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辽阔疆域。全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陕西省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荣获省部级科技创新奖励30余项,厅局级奖励50余项,国家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10余项。

这里有如林顺、陈秀甫等老一辈测绘人用一生守护测绘事业、用生命镌刻的测绘精神代表;这里有劳动模范李晖、王瑞锋,陕西省技术状元党军勇等一线职工作为中流砥柱,数十年如一日,用汗水续写的测绘荣光;这里更是有全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先进工作者赵彦刚、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刘钰等青年一代,不忘初心,薪火相传。

20240131145131108-99-0dae1.jpg_scale.jpg

近年来,第二地形测量队持续推动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始终聚焦于测绘前沿技术,加强能力提升,打造一流国家队伍。加强党建为引领,思政铸魂。第二地形测量队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支部建在“云”上,党员连在“线”上,聚焦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双提升,用作风推进业务,让党旗在外业一线高高飘扬。

管理为核心。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能力,让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深入每一个职工的心里,确保各项工作有机衔接、运行高效。

新为动力。先后与多所高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依托项目构建多个创新平台、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形成覆盖多专业、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和孵化平台。

才为根基。以制度为抓手,建立系统的考核体系、激励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氛围,让青年技术人员唱主角,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形成了生产与创新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装备为保障。从三维激光扫描仪到无人机,从移动测量车到水下测量系统,拥有先进测绘仪器和数据处理系统500余套,构建了空、天、地、水一体化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

新时代,江山如画,大潮奔涌;新征程,祖国腾飞,前程远大。面对新的挑战、新的使命,第二地形测量队将时刻肩负起更大的使命担当,在新征程上加快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测绘力量。

(本报记者 周生来 候思宇 通讯员 周磊)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