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完一组道岔,老李直起腰来,站在线路上,望着身边熟悉的股道和道岔,内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眷恋与不舍。
元宵节过后,春运的脚步逐渐放缓,但铁路线上的检修却始终马不停蹄。“春运期间,车流量大,利用‘天窗’及时对检查出来的病害进行销号。”工长安排完作业,大家伙都忙碌了起来,准备下午作业的工具。
“李师傅,就快退休了还去现场?”“这是我在岗位上的最后一个春运,不珍惜以后没机会了!”……在去往作业地点的路上,大伙和李东武开起了玩笑。
作为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工务段重点维修一车间钢轨打磨工队的70后“老人”,李东武感慨万千。从进入铁路上班开始,就一直在线路工的岗位上工作,伴随铁路线走过了36个春秋。在职业生涯站好最后一班岗,并在退休前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经验传授给新人,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当务之“急”。
“春运期间,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线路设备也是最脆弱的时候,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进行检查,准确掌握钢轨状态。”李东武语重心长地对新入路的“00后”徒弟窦方圆说道。小型钢轨打磨机作业,就像是用刀铲在雕刻一件精美的冰雕艺术作品一样,必须下手要准、打磨要稳。
和徒弟两人抬着重达100多斤的打磨机,缓慢地跨过线路,55岁的老李,显得有点吃力,但他却丝毫不松劲。“看见这些鱼鳞纹了吗,不仅影响钢轨使用寿命,而且列车经过时也会产生震动,影响旅客乘坐舒适度,要打磨平整。”在一组道岔前,李东武蹲下耐心给徒弟指出如何检查、判断钢轨的“病害”。
与钢轨10余年的较量,让老李这个钢轨“打磨师”干起活来更加的专注谨慎。随着机械的轰鸣声响起,打磨机在钢轨面来回往复打磨,与钢轨间擦出了一道长长的火花。戴着护目镜的老李,像是长着一双火眼金睛一样,能够准确的判断出病害的处理情况。打磨几遍后,便摘下手套,用手在钢轨面仔细检查,用钢板尺测量打磨精度,得到合格的数据后,继续下一处作业。
“这一组道岔你来打磨,戴好护具,仔细一点。”徒弟接过老李手中的打磨机,有模有样的操作起来。“第一次打磨量不能贪多,要逐渐加深,边打磨边查看钢轨面情况,不能打磨过度了。”第一次上手,徒弟显得有点紧张和吃力,生怕在轨面增加新的“病害”,不多时脸颊上便挂满了汗珠,老李就在身边不时的指挥、鼓励着。待徒弟打磨过后,老李俯身查看——“还不错”,抚摸着钢轨,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欣慰的告别。
两个小时“天窗”作业完,老李脸上也淌满了汗水,略显佝偻的背影在寒风中显得更加苍劲。在即将退休前,老李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本工作笔记留给了徒弟窦方圆。“干工作别太心急,经验是一点点的实干积累出来的,要多学多问多练,做个有心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春运的喧嚣逐渐落幕,老李和他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线路即将分别,打磨机与钢轨间飞溅的铁花是对他最好的留恋与赞扬。
(王昭 徐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