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线路上冰雪多,巡检注意安全!”“嗯嗯!知道了,我得走了!” 白雪皑皑的山峰、银装素裹的站房、粉妆玉砌的线路,近期,秦岭持续降雪,宝成铁路的最高处海拔1314米的秦岭站如同童话世界。
2月27日8点10分,站台上,随着来自铁路供电和电务系统的检修队伍在秦岭站偶遇。铁路小夫妻李银龙和妻子樊晓静驻足停下,相互搓搓冻得发红的手、樊晓静还给李银龙塞进一个新织的围脖,那是这几天晚上忙着赶出来的。近一分钟的邂逅虽然短暂,话语不多,却满满温情。
今年27岁的李银龙是宝鸡供电段秦岭接触网工区的接触网工,妻子樊晓静则是宝鸡电务段秦岭信号工区的信号工。今年是这对“95后”夫妻新婚后经历的第一个春运。
秦岭站是宝成铁路的高坡区段,其中1314的海拔既是地标,也是秦岭冰雪游网红“出圈”的打卡地。更被很多年轻人寄寓着“一生一世”的美好愿景。
“春运以来,就没咋见过他,每天班后刷手机发微信倒是挺勤的,就是没见到人!” 说起丈夫李银龙,樊晓静有些嗔怒。今年春运,持续雨雪冰冻天气,为确保宝成铁路秦岭高坡设备安全,他们的检修任务繁重。每天不分白昼守护在千里铁道线上,确保一趟趟列车安全通过。
天天工作生活在海拔1314米的秦岭站,在蕴含着美好、欢乐元素的旅游胜地,也有着不少艰辛和付出。他们虽然在一个站区,但是由于两个单位作业时间、区段等工作性质不同,每天见不到面也是常有的事。
今天的“邂逅”也得提前“勾兑”。昨天樊晓静与李银龙微信聊天才知道今天白天作业要经过这,刚好能遇上。“虽然只有一分钟,但心里也特别高兴” 樊晓静说。
之后,他们像两条交叉直线又重新变成了平行线,开始在各自岗位上忙碌。丈夫李银龙和供电职工要对秦岭站周边前后的1号柱至226号柱的供电设备进行徒步巡视。秦岭深处,户外气温接近-10℃,雪大、路滑、坡高,线路很不好走,需要走5个小时近十公里。
“隔离开关的绝缘距离良好,没有出现覆冰现象,绝缘瓷瓶状态良好……” 李银龙拿着望远镜,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仔细观察设备情况。当巡视到152号接触网支柱时,这一段是秦岭高坡最易结冰的重点区段。他介绍说如果“覆冰过厚或者过长很容易导致引发跳闸,影响列车正常运行。”
李银龙和工友们背着二十斤重的工具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蹚雪走路,时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随着,雪越下越大,寒风冻得手发红,李银龙一摸工具包想起妻子织的围巾还在里面,随后掏出戴上,身上一股暖流在涌动。
“继电器、道岔的曲线状态良好,板卡指示灯闪烁正常……”而此时,在工区室内作业的妻子樊晓静虽然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屏幕前,一样紧张忙碌。她所在的工区负责着宝成铁路高坡段4个车站、49组道岔,79个轨道电路区段等设备检查养护任务。
电务信号设备如同列车前行的“双眼”。由于持续雨雪冰冻天气,她每隔四小时就要全面监测设备一次,拆套管、松螺丝、测数据……一天下来,樊晓静检测各类曲线和电气特性数据多达上千条,而她一丝不苟、不漏一处、一点不差。
11点50分,李银龙在完成最后一处设备巡检后,心里感到踏实许多,终于松了口气,又开始步行返回。一上午的新雪过后能盖过脚踝,走起来“每走一步地面积雪就像用手拽着鞋一样费劲”,体力消耗很大,大伙一路上歇歇停停,累得直喘气。
“这会儿估计还在线路上走,还没回!我就不打电话了!”就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樊晓静本想给李银龙打个电话问问回来没有。后一想,这会雪大,路难走,为保证李银龙在线路上集中精力作业,刚拿出拨好号码的电话又挂掉了。
“1314”秦岭不言,踏雪留痕。春运以来,无数像李银龙和樊晓静这样的铁路人奋战在千里铁道线上守护着旅客春运回家的路,也常常用“1分钟”的邂逅诠释着工作生活幸福美好的“一生一世”。
本报记者 周生来 通讯员 李珂 刘一江 杨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