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挤进公务员队伍的人,年年多如过江之鲫。尤其是这几年,在疫情的冲击下,许多应届毕业生、在外打工的人回到了家乡小城,他们或主动或被动,投入到考公这一场漫长的战役中。
边上班边考公
办公室的门打开着,身边是来来往往的人,耳边是敲击键盘的声音,仿佛是鼓点一般敲在人的心里。小郭坐在工位上,心情愈发烦躁,连续做了两套试卷,选择题的正确率一次比一次低。
作为一位母亲,一边上班,一边考公,还要兼顾孩子,小郭的生活被安排得密不透风。她已经连续5年考公,成为妈妈后,上岸变得愈发艰难,她只能在育儿、上班的间隙见缝插针的备考。
小郭有考公的想法是在女儿出生一年后,那是她上班的第二年。她意识到仅靠他们夫妻俩现在的工资,根本不足以维持女儿今后的教育问题,便和丈夫商量,一边上班,一起考公。两人在同一家单位相识,小郭笑称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夫妻、又是同事、更像是“战友”。两个人一有考试就报名参加,直到去年,丈夫上岸后,家里的经济压力才稍微减轻了些。
这几年来,小郭每天都感觉精疲力尽。赶在7点50之前,她要和丈夫先把孩子送到学校,8点开始上班,3点半接孩子放学,6点下班,偶尔还会加班。回到家,还得做饭、打扫卫生……每天女儿入睡后,才能有时间学习。“上班几乎不怎么闲聊,只要一有空就在学习,每天晚上学到一两点,让她休息会,怎么说都不听。”小郭的丈夫说。
小郭要面对的,是日益激烈的考公竞争。数据显示,2024年度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岗位。竞争热度较高的前十个岗位报录比均超过1700:1。最热职位报录比达到3572:1。此外,考编的热度也居高不下,体制内工作竞争愈演愈烈。
“我已经快34岁了,给我的机会越来越少。”小郭说完,继续埋头工作,想早点把工作做完,早点去学习。
考公5年来,小郭进过几次面试,依然次次落败。由于专业比较冷门,她看着很多分数比她低的都已“上岸”了,而她依然在这场“战斗”中坚持着。
稳定而又体面
96年的小赵过去两年的考公均以失败告终。起初,考公是因为女朋友的父母嫌弃他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个稳定而体面的工作,结婚了怎么生活?”他们的话让小赵意识到这个现实问题,这让他萌生了考公务员的想法。
他没有预料到,考公成为他这两年中生活的重心,他辞去了工作,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初恋,总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和小郭一样的是,他的专业也不具备优势,物流管理的专业,符合要求的只有三不限,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刚接触考公的小赵着实吓一跳,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大批量的考生涌入考公的队伍,其中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各种职工、宝妈。
“看着身边的朋友工作的工作、上岸的上岸、结婚的结婚,我不知道坚持的意义在哪里。”连续的挫败让小赵想要放弃,他甚至不敢告诉朋友自己还在坚持考公。
两年里,他跑了接近二十场“三不限”公务员、事业编制的考试,好几次都是差几分进入面试。为了提分,小赵还曾花了3万报了一个培训班。每天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在学习,可由于压力太大,成绩甚至不如以前。
备考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既要忍受孤独,还要做好“白用功”的心理准备。
2024年,这是他报考的第三年,他报名了一个偏远的乡镇岗位。“焦虑,非常焦虑,有时候会生理性抗拒,一打开书就犯困。”
还继续坚持吗?小赵认真审视过自己的条件,毕业多年,仍然没有一技之长;做生意,没有本钱支撑。小县城可选的工作没有几份,大城市也许工作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小赵觉得自己拿着本科学历,并不想从事苦力活。
思来想去,自己想要的、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只剩下体制内的工作。
考到不能考
星星是那种做事虽然缓慢,但是一旦决定某些事,就不会轻易放弃的人。
本科毕业是在2021年疫情还未结束。在面对全班大部分同学选择考公或转行她和朋友怀揣着梦想去往杭州。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美工。
“我要好好干,充分发挥我的专业!”可现实往往和预想背道而驰,刨除每月必需的开销,基本攒不下钱。房租压力、通勤时间两小时、每天不知道在忙什么……看不到希望的工作前景让她日夜难眠,生活在焦虑中。
“有一次和妈妈通话,她说,别在外面漂着了,回家吧,你看妈妈的工作多幸福。”星星出生于延安市的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体制内的,从小就告诉她做公务员的种种好处:稳定、福利好、受人尊重。那一刻,她决定听从父母的建议回家考公。
对于考公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有很多的思考和选择。星星目标明确,陕西省内的,不要离家太远,最好是本市的,外地的人情世故和体制并不了解,不在第一选择范围内。
错过了应届生的优势,考试情况并没有那么顺利。“三不限”的报录比应届生才能报名的岗位高出十倍以上,她只能和众多人争取百分之一上岸的机会。
这是怎样的两年?大概是孤独的。她常常和自己的小猫待着,几乎没什么社交活动,和朋友们的作息也对不上。自从辞职回到家,也没有继续上班,难免心里会有压力。她在网上看到,有很多和她一样在家全职备考的人,他们同样面临着内心煎熬。“但和其他人相比,我很幸运,父母对我的支持,让我更能坚持下去。”
面对接连的失败,星星打算考到不能考为止,在此之前绝对不会放弃。过完年,她来到西安,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课程。准备系统地、有计划地认真学习,专心备考。图书馆、培训班、宿舍,成为她最近生活的三点一线。
本报记者 候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