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3月16日电(鱼昊)随着天气日渐转暖,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白家村的游客逐渐多起来。3月14日,在白家村休闲垂钓园,钓鱼爱好者手里拿着钓竿,另一只手则轻轻地拨弄着鱼饵,偶尔有鱼儿从水下跃起,溅起一圈圈涟漪,大家乐此不疲,享受着钓鱼带来的乐趣。
钓鱼爱好者在垂钓园里钓鱼。新华网 鱼昊 摄
去年11月,总投资为1173万元的垂钓园开塘运营,自运营至今,每月收入40余万元,共接待省内外3000余名钓鱼爱好者,带动白家村127名农户增收108万元,垂钓园项目也成为平安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50岁的陈福学是垂钓园的工作人员,放鱼、喂鱼、干杂活,这套工作流程早已得心应手。“我以前是跑长途运输的,虽然收入不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干起来也很吃力,村里成立了垂钓园我就来打工,每月工资4300元,离家近还轻松,我很喜欢这份工作。”陈福学说。
同样靠垂钓园增收的还有白家村村民李贺元。他说,垂钓园是村集体经济,建设之初村两委动员大家入股,于是他将自家闲置的10亩地流转,用于垂钓园建设。虽然垂钓园是去年年底才运营的,但由于生意红火,他还是拿到了5万元的分红。
平安区平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阿庆英介绍,垂钓园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由于是室内垂钓场所,不受季节限制,冬季也可享受垂钓乐趣。在目前运营的基础上,计划把乡村振兴项目与文旅、农耕体验等融合,积极融入到全省“四地”建设大局,带动更多乡村劳动力就业致富。
在平安区河湟服饰有限公司,一群妇女在车间内加工服饰。据了解,为探索小微企业发展新路径,积极完成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推动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平安区在小峡街道石家营村成立了注册资金100万元的河湟服饰村办企业,该企业在大力发展新型农村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还为当地近30名妇女提供了工作岗位。
卓玛(右)正在加工一批校服。新华网 鱼昊 摄
“公司自去年9月成立之初,我就在这里工作,服装加工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活,现在我每天能做4套校服,像我这样的年纪再出去找工作比较困难,但是村里为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40岁的卓玛告诉记者,公司不仅请来了技术人员为她们培训,每个月按计件算收入,很大程度减轻了家庭负担。
记者了解到,2023年,平安区立足村集体经济发展实际,围绕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通过建强基层组织、巧借帮扶东风、优化发展路径、加大政策扶持、汇聚各方力量等一系列措施,精准施策、量体裁衣、靶向发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中等村形成“支部引领、群策群力”生动局面上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