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墓地出土的镶绿松石铜饰。 新华社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陕西清涧寨沟遗址从入围的22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清涧寨沟遗址是近年来商代方国考古的重大突破,为几十年来黄土丘陵地区不断出土的铜器群找到了明确的考古背景。寨沟遗址及附近区域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商代晚期陕北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对探讨陕北地区商代方国政治地理结构、了解殷墟时期中原与边陲地区文化交流互动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与清涧李家崖遗址、辛庄遗址相似。相比陕北地区以往发现的李家崖文化遗址,清涧寨沟遗址具有规模大、等级高、要素全、铜器点密集等特点。从已有迹象来看,该遗址在商代晚期应该是一处重要的区域政治中心所在地。
方国是指中国夏商之际的诸侯部落与国家。这个判断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殷墟甲骨文记载商代晚期的王朝周边几乎是方国林立,仅北方和西部大大小小的方国就将近70个。方国中有些势力强大,与商王朝时敌时友,且有密切交往。但是历史文献中对这些方国的记载多是只言片语、零散不清,使得后人在探寻它们的踪迹时很难准确描绘其面貌。
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墓地出土的铜环首刀(资料照片)。
黄土丘陵地区规模最大的商代中心聚落
20世纪40年代以来,晋陕高原地区陆续发现大量商代青铜器;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清涧李家崖、辛庄、绥德薛家渠、柳林高红等商代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显示出陕北高原曾是商代方国重要分布区域之一。
2022年6月,为进一步深化黄土丘陵地区商代晚期的聚落与社会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重启陕北商代考古工作,联合市、县相关单位组建清涧考古队,围绕寨沟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清涧寨沟遗址是一处以寨塬盖大型夯土建筑群为核心,以外围山峁密集分布的大型墓地、小型墓地、铸铜遗址、平民生活区等不同功能遗存为辅助的商代大型聚落遗址。其规模巨大、遗存丰富、要素齐全,凸显出商代北方黄土梁峁地带方国中心聚落遗址“多峁一体”的分布特征。
遗址核心区位于一处两沟交汇处的独立塬峁——寨塬盖上。塬顶经过人工修平、整体夯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造有一组由下沉式中心院落和四周廊房组成的“回”字形建筑群,建筑合围区域面积约6000平方米,目前已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中心院落东西长43米、南北宽18米、最深1.8米,四周向外依次是夯土建筑台基和四周回廊。建筑群西侧的斜坡门道保存较好,现存长度16.7米、宽度4.5米,残高2.9米至4.95米,门道南北两壁各等距设置9根壁柱,地面还有倒塌木柱残存,底为斜坡向外,铺设木板的情况尤为罕见。塬顶最外侧为一圈夯土包边墙,现存墙体最高达16米,其内可见分布规律的纴木洞。
建筑遗址内出土大量李家崖文化陶片及部分石器、骨器、卜骨等,西门道填土内还发现有集中填埋的破碎石磬、石斧、石钺、石铲等残片,部分残片可基本拼对完整。
寨塬盖以东约500米的鱼塔梁地点,考古工作者在一段夯土护坡墙基槽中发掘出土了30余块陶范残块,可以辨认出的纹饰有云雷纹、联珠纹等,器形有簋、觚、觯。陶范的纹饰繁复、精美,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殷墟风格。这显示出当时的人们已具有发达的铸造技术,为探讨当地青铜器来源提供了关键资料。
考古工作者在鱼塔梁地点还发现了33座商代小型墓葬。墓葬打破夯土基槽,均为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多数墓葬口略大于底,墓向不一,以东西向为主,葬具均为木质单棺,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多为西向。考古工作者还在此出土了陶、铜等随葬品19件(组)。完整的陶、铜器组合墓葬,为研究器物功用、组合、年代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最新材料。
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墓地出土的绿松石兽面饰(资料照片)。
首次发现殷商文化圈以外数量最多的“甲”字形大墓
考古工作者在寨塬盖以东约2.5公里处的长梁山顶部,发现了后刘家塔大型贵族墓地。该墓地共有4座墓葬依山梁走势南北向逐一排列。其中大型“甲”字形墓1座,总长39米、深12米;中型竖穴土坑墓3座。后刘家塔墓地是黄土丘陵地区首次科学发掘的大型商代墓地,出土各类随葬品200余件(组)。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寨沟遗址以南的瓦窑沟塬发现了9座类似后刘家塔M1的“甲”字形大墓,分布在南北绵延2000米、东西宽150米至200米的范围内。墓葬带墓道总长为25米至70米,开口面积200平方米至2500平方米,深度达到10米以上。其中多数墓葬开口面积已超过了安阳西北冈王陵区的大墓。
2023年,考古工作者对M3、M8两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M3全长60米、宽24.5米、深17米,M8全长62米、宽25米、深19米。两座墓葬均为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口大底小,东西两壁有大量不规则的生土台,墓道均为南向。
清涧寨沟遗址瓦窑沟M8墓室出土的葬车。 新华社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考古工作者在M3、M8两座墓葬都发现了葬车。其中M3有葬车3列共12辆,由于墓葬曾被多次盗扰而遭到严重破坏;M8有葬车1列共8辆,多数较为完整,一些精美的车器构件也原位保存。经考古工作者统计,这些车器构件中有衡末饰、銮铃、车軎、辀首饰、踵饰、舆輢端饰等。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孙战伟表示,结合最新发现和以往材料,陕北商代墓葬在形制、葬俗、选址等方面均显示出自身鲜明的特征,丰富了李家崖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反映出的李家崖文化所在地的社会结构与中原地区迥异,表现出中心聚落遗址数量多、密度大、政体规模小、相互独立的特征,表明在李家崖文化分布区内存在不同的部落分支,或代表不同的方国,显示出北方黄土丘陵地带商代社会结构的独特形态。
清涧寨沟遗址寨塬盖远眺图(资料照片)。
首次发现年代最早的双辕车
在瓦窑沟M3墓葬出土了一辆编号为12的车,形制最为奇特,在目前的商周考古发现中仅此一辆。这辆车有着平行的双直辕,前端横置一弓形轭,后连接椭圆形车舆,单轴贯穿两轮。辕通长4米,轮距约1.8米。
车体木构末端有多种青铜器饰件,在车辕、軨等部位有髹漆现象,制作精美,装饰讲究。考古工作者根据其形制结构特征观察,这辆车应是考古首次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实物,很可能就是文献和金文中记载的牛车或大车。
孙战伟介绍,这辆车的两条辕平行置于车舆之下,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此次发现的双辕车应该是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实物,为我国研究车的发展和车的结构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材料,表明陕北地区可能是车马从欧亚草原向中原地区南传的重要节点之一。
清涧寨沟遗址是近年来商代方国考古的重大突破,为几十年来黄土丘陵地区不断出土的铜器群找到了明确的考古背景。出土的大量青铜车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龟甲与殷墟高等级贵族墓葬物质文化相同,金耳环、蛇首匕、陶器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商代黄土丘陵地区与中原地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对周边地区的强烈影响。
清涧寨沟遗址及附近区域的考古发现揭示出商代晚期陕北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对探讨陕北地区商代方国政治地理结构、了解殷墟时期中原与边陲地区文化交流互动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赵茁轶 张琪悦)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陕西历年入选名单
1990年
陕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及其彩绘陶俑
陕西汉长安城陶俑官窑窑址
1994年
陕西西安隋唐灞桥遗址
陕西麟游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
1997年
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
2003年
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
陕西扶风周原李家西周铸铜作坊遗址
陕西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
2005年
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
2008年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
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
2009年
陕西延安市秦直道遗址
陕西咸阳西汉帝陵考古调查及发掘
2010年
陕西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
2012年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2013年
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
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
2015年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2016年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
2017年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
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
2018年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
2019年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2020年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
2021年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2022年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2023年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记者 赵茁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