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

2024-04-04 08:37:51 来源:群众新闻

3月30日,在礼泉县城关街道三联村的田地里,村民在旋耕土地,准备播种。 记者 杨小兵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段时间,气温渐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陕西从南到北,农作物快速生长,正如唐代诗人章孝标在诗句中描述的那样:“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

清明节前几日,记者在陕南、关中等地看到,人们正在抓紧开展春茶采摘、水稻插秧、玉米播种、麦田管理等农事活动,到处呈现着繁忙景象。

3月26日,大荔县官池镇农户给麦田施肥。 记者 张琪悦摄

关中粮仓:麦苗青青蕴希望

清明时节的关中东府大地,渭河两岸繁花似锦,连片的麦田碧绿如洗,远处的山峦青翠如黛,宛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徐徐展开。

在渭南市大荔县的田野间,农户穿梭在绿油油的麦田中劳作。这个时节,小麦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施肥、浇水、除草非常重要。

渭南是陕西的农业大市,农耕历史久远,素有“关中粮仓”之誉。在大荔县,有一座清代粮仓——丰图义仓。它是中国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占地面积约20亩。

1877年,关中大旱,朝邑(今大荔县)尤为严重。清光绪八年(1882年),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建议修建丰图义仓。1885年,丰图义仓竣工,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此仓建成10多年后的1900年,关中遇上大灾荒,丰图义仓开仓放粮,救活无数百姓。

丰图义仓是中国古代粮仓的样板工程。1958年,丰图义仓改为朝邑镇粮站,成为当地重要的储粮基地。2006年,国务院批准丰图义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从建仓规模,还是从储粮历史,或者是从古仓今用方面讲,丰图义仓都无愧于“天下第一仓”的称号。历经百年风雨,这座粮仓直至今日仍在发挥作用,可储粮5220吨。

3月26日,记者从朝邑镇粮站西行20余公里,来到大荔县官池镇。种着400亩麦子的官池镇群众钱富贵告诉记者:“清明前后的麦田管护对收成至关重要。这段时间,我们要给麦田施肥、杀虫,还要防止倒春寒。”

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的黄、洛、渭三河交汇地,生产条件优越,现代农业发达,拥有耕地150万亩。作为大荔县产粮大镇之一,官池镇小麦面积超6万亩。

这段时间,在渭南的蒲城、富平、白水等种粮大县,村民都在抢抓农时,为麦田灌溉、施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在渭北的旬邑、淳化、宜君等玉米、土豆主产区,人们也已经整理好土地,陆续开始播种。

石川河畔:阎良甜瓜满园香

富平、阎良等地素有种植瓜果的传统,阎良甜瓜尤为著名。

阎良种植甜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考证,公元206年,阎良一带开始种植甜瓜。唐宋时期,阎良甜瓜已经享有盛名。时光流转,如今的阎良,不仅是著名的中国航空城,还享有“中国甜瓜之乡”的美誉。

3月28日,记者在阎良看到,一排排连栋温室瓜棚里一片繁忙。按照传统的农耕时令,这个时候正是种瓜点豆的紧要关头。然而,清明前后,阎良瓜农已经不是在种瓜,而是在忙着摘瓜。

在关山街道北冯村的温室瓜棚里,阎良区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行一边指导瓜农采摘成熟的甜瓜,一边对记者说:“今年的第一批甜瓜清明前就采摘上市了。眼下,我们要给瓜藤缠蔓、掐头,让甜瓜长得更好。”

近年来,北冯村依托多元化品种供给、高质量幼苗培育,以及高水平的种植技术,成功培育并种植了包括火烈鸟、芝麻蜜、羊角蜜等在内的10多个甜瓜品种,带动周边4个村近400户群众种植甜瓜超过8000亩,帮助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清明节后,阎良区会举办甜瓜节,开展甜瓜品鉴、甜瓜展销、农业科技交流和文化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宣传和推广阎良甜瓜,为游客提供了解阎良农业文化的机会,进一步推动当地农旅融合发展。”张行说。

如今,阎良甜瓜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阎良甜瓜已经走向全国,畅销海内外。全区拥有市级以上甜瓜专业示范合作社20个,形成甜瓜种植区6万亩;甜瓜亩均收入超过1.3万元,年甜瓜总销量超过20万吨,创造经济效益近7亿元。

3月29日,西乡县东裕茗园里,采茶工人采摘明前茶。 记者 杜玮摄

秦巴山间:清明时节采茶忙

“明前茶,贵如金。”这是茶农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清明节前,在位于秦巴山深处的汉中、安康的各处茶园里,微风拂过,茶香四溢。为了采摘到珍贵的明前茶,茶农抓紧时间,穿梭在行行茶树之间。

一片小小茶叶,来之不易。“采摘明前茶是一项非常讲究的技术活儿,选、摘、收三大环节都要严格把关。”3月29日,在汉中市西乡县的东裕茗园里,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周隆向记者介绍,“采摘时,要选独芽,用指腹将芽头向上提,每片茶叶芽头按2厘米标准摘取,切忌用指甲掐断;采下后,要用透气性极好的竹篓盛放,还要避免揉伤茶叶。”

周隆介绍,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陕南生态茶区的西乡、勉县、南郑有3个有机生态茶园,规范化种植茶园8000亩,发展良种科技示范园1500亩,每年可产茶叶500余吨。

“清明前,茶园气温普遍较低,仍带有初春的寒冷。在这种天气里,茶叶受害虫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叶质柔软。正因如此,清明前采摘的茶叶营养积累最为厚实,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喝起来最鲜爽。这便是明前茶珍贵难得的原因。”周隆介绍。

“一般4.5斤到5斤的鲜叶才能炒出1斤干茶,而1斤炒好的上等明前茶需要8万个左右的芽头。熟练的采茶工一天也就能采摘1斤左右的芽头。”周隆说,新鲜的芽头采下来后需摊晾4到6个小时,再进行杀青、理条、烘干等环节的工艺处理。

记者了解到,2023年,汉中市茶园总面积已达132.4万亩,茶叶产量6.8万吨,干毛茶产值102亿元,综合产值达到380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已形成以绿茶、红茶为主,黄茶、白茶、黑茶为补充的“五色汉茶、五茶共舞”发展格局。

2022年,“汉中仙毫”的品牌价值已达38.71亿元,品牌收益进入全国茶叶品牌前十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名茶。

为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农业文化的认知,汉中市经常利用二十四节气举办相关劳动实践活动。近期,汉台区多家幼儿园精心设计劳动实践课,举办亲子进茶园、亲子踏青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清明节气里大自然的变化。(记者 张琪悦)

在陕西举行的重大祭祖活动

清明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华夏儿女通过扫墓等祭祀形式,缅怀祖先功德,弘扬孝道文化。

在清明这天,陕西还举行多项不同形式的重大祭祖活动,吸引海内外人士共同参加,在唤醒民族记忆的同时,增强民族亲和力、凝聚力。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史载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

位于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自西汉以来就被公认是轩辕黄帝的陵寝。历代都有祭祀、修葺、保护桥山黄帝陵的记载。明、清时期,在桥山祭祀黄帝陵成为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清明,黄帝陵都会举行公祭轩辕黄帝活动,大批海内外同胞专程到黄帝陵谒陵祭祖。

历年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都突出民族认同、国家统一、文明传承、自强创新主题,昭示着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民族感召力的民族盛典。

恭祭神农炎帝典礼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相传炎帝亲尝百草,用草药为百姓治病;发明了翻土农具,教民众垦荒种地;带领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陶器和炊具。

位于宝鸡市渭滨区境内常羊山上的炎帝祠相传是神农炎帝的陵寝,也是历代华夏儿女拜祖祭祀的重要场所。从1993年开始,宝鸡市把祭祀炎帝活动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清明都要举行隆重的恭祭神农炎帝典礼。

恭祭华胥氏大典

华胥氏,也称华胥,相传是中国上古时期杰出的部落女首领,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在大约8000年前,华胥氏为了部族生存,带领民众不断游徙,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

相传华胥氏逝世后,卜葬在孟岩,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孟岩村现存有华胥陵等遗址,这里的民间祭祀活动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近代。2006年,陕西举行首届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之后,每年清明前后的农历三月初三,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都在华胥陵举办,已连续举办17届,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士寻根祭祖。

(记者 张琪悦整理)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