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实施“三项改革” 推进“四个工程”

秦创原创新平台超额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2024-04-24 18:43:19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记者 刘姚尧)4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军介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全省科创生态更加优化,科创体系更加完善,科创效能更加凸显,创新资源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步伐不断加快。

图片

创新实施“三项改革”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陕西着眼破解“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力促“转得更快、转得更好、转得更多、转得更安全”,以“三项改革”为切口,不断打通堵点卡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陕西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跟进推出“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等“十条措施”。发挥“小路演大平台”作用,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对接机制,举办各类路演活动416场,推介发布项目5839项,累计融资超过40亿元。

2021年至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2023年达到4120.99亿元,是2020年的2.34倍。以“三项改革”为牵引,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西北有色院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45家,其中7家上市公司。西安光机所投资孵化科技型企业488家、总估值5149 亿元,其中在陕孵化企业111家。

扎实推进“四个工程” 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双升

陕西以“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为牵引,支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陕西布局64个集转化一孵化一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三器”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 489 个、其中国家级145个,各类载体在孵企业团队近2万家。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的研发平台超过1000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2021年至2023年,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2.57倍,投入强度增长了1.9倍。

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2426家和 1408家,分别是2020年的2.96倍、2.66倍、2.05倍和 2.43倍;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4家、居西部首位;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到15家,居西部第2位。

持续深化“两链”融合 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陕西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相继落地,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居全国第6位,布局建设5个陕西实验室,组建77个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陕西新获批3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36家,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近30%。陕汽“天行健”重卡车联网在线数据规模超过100万辆、国内行业排名第一。

加快聚合创新要素 科创生态持续优化提升

陕西紧盯创新主体所需所盼,全方位强化政策、服务、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供给,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科创生态。2021年至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0.3%,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20年的 2.38倍。陕西搭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推进科创服务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

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35名、创新团队145个,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推出秦创贷、陕科贷等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项目,成立西北地区首只人才投资基金。

聚力推进协同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

陕西发挥秦创原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拓展开放合作创新空间,积极构建开放共享、协同互补的创新发展格局。西咸新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75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到2020年的18.1倍、6.6倍、2.8倍,GDP增速位居国家级新区第6位。

陕西各地市积极打造特色化秦创原建设先行区、示范区,探索实践“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依托秦创原品牌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的交流合作,新建13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8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霍尼韦尔、挪威船级社、三一重工等知名高校、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在陕落地项目和平台。

王军介绍,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今后三年,秦创原建设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布局建设产业创新聚集区,建好用好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