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曹林)彭公镇槐庄村位于长武县城西北5公里处,占地122亩,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313户1043人,属于压煤区搬迁村。近年来,槐庄村以移民新村建设为契机,依托乡村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优势,聚焦“云上数字富裕槐庄”主线,倾力打造集融合“重温传统、回归田园、寻觅乡愁、诗意生活”为一体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长武县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标杆村、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
以“重生态、慢生活、深体验、富个性”为发展目标,先后累计投入1.4亿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精心建设194套关中风情民居,将新村分为党群服务区、民俗体验区、亲子游乐区、休闲健身区、创业就业区五大功能区,打造花海通道、实施村自来水管网升级改造等工程,初步建成了集“吃住游娱购”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打造“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有价值”的特色宜居样板。
依托数字政府建设成果,开发“云上槐庄”数字化平台,通过设定“三大板块”“五大场景”,设置困难群众“手机点餐”、特殊群体“SOS”一键呼叫等“亲情连线”功能,全面落实阳光公开、普法宣传、重要地段监控等应用,保障村民有效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实现了“人治”向“数治”的转变。
紧抓数字化转型机遇,深入实施“数商兴农”行动,丰富新兴旅游周边产品供给,先后成立创业就业培训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招引长武县凌毅服饰加工厂、儿童游乐场,吸引锦源绣庄、罐罐茶、“长乐小院”农家乐、高端民宿等24个商家入驻,全方位打造覆盖出行、观赏、娱乐、住宿等全过程消费的“线上+线下”供应链。
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帮扶新模式,以锦源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为例,该企业秉承“爱心帮扶、文化传承”理念,主动结对287户群众定期开展纺织技能培训18期,带动了89名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众稳定就业,累计实现增收74万元,成为了民营企业家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助推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