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庞玲玲 实习记者 权子昂)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后,如何将“两重”“两新”政策精准落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省政协委员、西安工业投资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金平在今年省两会上提交了这样一份提案,将目光聚焦于大规模设备更新的补贴政策和审批流程优化。“这将是助推企业能力提升、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刘金平说。
设备更新“跑不快”?细则完善是关键。
“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政策再好也难落地。”刘金平提到,截至2024年底,有关部门已发布168项“两新”重要国家标准,其中2024年应该完成的129项已经全部完成,2025年需要完成的165项标准已提前完成了39项。
对政策的解读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必将是政策落地的强力支撑。以工业设备以旧换新为例,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往往不清楚补贴范围和标准,导致积极性受挫。
对此,他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省工信厅负责制定针对性的补贴实施细则。例如,在陕西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中,可结合行业特点明确补贴范围,并通过政策宣贯和培训帮助企业了解并用好政策。“这是帮助企业抓住政策红利的第一步。”
审批流程“跑太慢”?层级优化为突破。
“流程复杂、环节多,审批效率低是企业最大的痛点。”刘金平提到,当前企业设备更新补贴申请需经历多个环节,包括能评、环评等多重审批,并要经过区县、市、省等层级报批,耗时较长。
因此,在提案中他建议,统一设备更新的审核标准,减少非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尤其在工业设备更新领域,建议由省工信厅制定简化版流程,并通过数字化平台推动审批提速。“少跑腿,企业才愿意干。”
补贴额度“不够用”?政策支持需加力。
刘金平指出,对于许多设备落后的企业而言,资金紧张是核心问题,而现行补贴上限仅为设备投资的15%,对部分工业企业来讲补贴比例相对较低。他建议提升大规模设备更新补贴额度上限,加大对资金需求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例如由省发改部门牵头,制定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落实的指导意见,将设备更新补贴在上限15%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提高;并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根据企业经营情况等来批复补贴上限比例,并对资金紧张的企业适当的提升补贴比例,缓解企业经营压力,支持企业发展。
此外,他还提出,对于更新进口设备的企业,可由海关退还进口税,为企业减负,进一步鼓励设备升级换代。“这是实打实的支持,才能激发企业升级的信心和动力。”
据发改委初步测算,2024年国债资金支持的设备更新项目将总投资近8000亿元,带动各类设备更新超过200万台(套)。刘金平表示,完善补贴细则、优化审批流程、提升补贴额度,“三管”齐下将释放政策的最大效能,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设备升级,更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