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法院木王法庭地处镇安西部门户,辖2镇16村,面积778km²,人口约2.8万,地广人稀,山大沟深。近年来,木王法庭大力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服务群众司法新需求,坚持深化诉源治理,前置解纷阵地,设立法官诉源治理工作室,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流程,聚焦源头预防、多元联动,将矛盾止于诉前、解在萌芽。
建立完善“法官诉源治理工作室”工作机制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法官诉源治理工作室”。木王法庭结合干警人员少、辖区面积大、人口分布不均及纠纷分布等实际,将辖区分为杨泗、木王、达仁三大片区,分别在三大片区的桂林村、月坪村、狮子口村设立“法官诉源治理工作室”,同时在辖区各村挂牌“一村一法官”建立便民联络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前置解纷阵地。
明确职能定位。“法官诉源治理工作室”首先是木王法庭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的前置平台,对接辖区各基层治理单位开展诉前调解、非诉解纷,其次诉源治理工作室作为深入到群众中的服务平台承载着司法服务职能,再次诉源治理工作室也是法庭延伸服务职能,参与乡村治理、开展纠纷预防的前置阵地。建立规范运行机制。首先是科学设置“诉源治理工作室”组织结构,建立由庭长负责、庭员对接、村联络员协作的构架,确定工作职责,以对接干警及联络员轮流入驻的方式确保工作室的有序运行;其次是科学分工。诉源治理工作室由法庭提供技术指导、干警对接联络员共谋纠纷调处、联络员对接“两长”(组长片长)共谋纠纷预警发现,同时坚持日常与定期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建立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理的纠纷治理体系;再次是规范工作室工作流程。明确诉源治理工作室四类纠纷来源,做好纠纷调处的繁简分流,建立联络员调解、调委会调解、法庭联合调解、府院联动调解的纠纷分层过滤式调解模式,确保纠纷止于诉前。
充分发挥“法官诉源治理工作室”职能作用“诉源治理工作室+村委”,小事不出村。诉源治理工作室是“法庭+村委”开展纠纷调处的结合部,是将诉源治理工作追溯到群众家门口的具体举措。工作室首先从司法角度对村调委会建言献策,同时延伸司法触角,协同村委开展普法宣传,在源头上预防矛盾;其次,通过工作室,法庭与村委建立起纠纷化解机制,通过设立微信群、固定连线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无死角预警、发现、处理纠纷治理格局,实现“小事不出村”“诉源治理工作室+府院联动”,大事不出镇。木王法庭始终坚持践行“1+N”的诉源治理模式,围绕法庭这个“1”,积极联络职能部门这个“N”,以党委为重心,以诉源治理工作室为“1+N”的实践基地,前置多元化解平台,积极携手辖区派出所、综治中心、司法所、林业站等单位建立联调机制,建立纠纷化解的多元共治格局,实现“大事不出镇”。同时设立专职联络员,建立联络群及固定连线,定期与镇属职能部门开展联席会议,共同谋划基层社会治理,努力实现纠纷源头化解的共建共治共享。
“诉源治理工作室+源头化解”,纠纷止于萌芽。木王法庭始终将工作室作为对接群众源头化解纠纷的结合部,以结合部为前端平台,积极开展司法、普法。一方面,坚持开展巡回审判,深入群众,坚持司法为民、便民,努力将司法足迹深入到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坚持以案释法,以司法带动普法。对于相邻关系、民间借贷、人身损害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司法案件,坚持凡审必巡,积极践行“司法+普法”,努力实现“巡回一案,治理一片”。另一方面,法庭将法官工作站化作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基地,全方位开展纠纷诉前化解,释放诉源治理新能效,努力为司法审判做“减法”。“诉源治理工作室+服务基层”,延伸服务职能。一方面,法庭通过工作室将建议到村,优化基层治理。2023年,木王法庭结合2020-2022年案件,分析各村矛盾纠纷症结,并针对各村实际提出《司法分析建议》,积极服务乡村治理。对部分村组突出问题,法庭定期提供纠纷预防、化解的培训指导,做好“治未病”,推进“无讼村”创建。另一方面,法庭坚持司法案件判后通过工作室回访答疑,对于群众不理解的司法裁判,坚持上门释法,针对重大案件,法庭坚持判前判后走访群众,积极听取群众意见,争取裁判结果获得群众理解,以司法带动普法,以普法预防纠纷,服务社会稳定。(通讯员 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