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姚尧)4月22日,记者从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咸阳市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了一批具有咸阳辨识度和标志性的改革亮点,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咸阳市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2.5万户。
咸阳市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制”,为266个新建市级重点项目建立审批服务台账,做好全程保障。落实文勘前置政策,办理备案文勘项目101个。乾县出台《项目报审流程导办图》《项目审批服务指南》,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咸阳经开区推行项目建设“桩基先行”审批模式,有效降低资金时间成本。建立惠企政策发布通报制度,在“陕企通”“咸企通”等平台发布惠企政策607条,精准推送890家企业,企业用户累计达到10350人(次)。渭城区建立“免申即享”政策清单,推行奖补政策“免申即享”。
同时,出台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实施方案。推行重点项目用地“上门服务、超前服务、主动服务、全程服务”模式,省、市级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率分别达到100%、96.51%,全市供应“标准地”45宗3384亩。旬邑县打造“四极”审批服务新模式,推行二手房交易+水电气暖过户“一件事”办理。同时,制定“高效办成一件事”方案,推出首批市县政务服务“同要素”办理清单,8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市县两级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加快西安—咸阳政务服务一体化,企业登记、养老保险、税费缴纳等380项高频事项实现“跨市通办”。咸阳市出台《咸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持续开展“揭榜挂帅”,促进产权专利产业化。建立重点产业链与金融机构“一行一链”“行长+链长”对接机制,深化“政银企”对接,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走访企业1611户,投放贷款7.06亿元。三原县创新形成食品安全核查处置“1886”工作模式,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咸阳市深化“证照联办”改革,餐饮店、便利店、食品预包装等行业领域实现“准入即准营”,经营主体登记注册实现全程电子化。彬州市推行“企业开办”一张表单、企业“1+N套餐式”注销等改革,提升办事便利水平。咸阳高新区试点“西安籍企业迁入仅变更注册地”改革,方便企业迁移登记。深化涉企“三乱”专项整治,处置金融机构、水电气暖企业等问题15起,退还费用114.5万元,罚没129.93万元。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组织不见面开标611场次,远程异地评标54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