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自从上了‘扶小司’这个思政课,变化可大了!以前放学回家就知道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现在居然主动跟我聊新闻里的事儿,说得头头是道。上周还突然跟我说‘妈妈,以后我帮你倒垃圾’,把我给惊的!这课真没白上,孩子不光懂道理了,还知道心疼人,连对门的李奶奶都说他最近见面打招呼都特别有礼貌。要我说啊,这种把大道理讲进孩子心里的课,比多做几套卷子强多喽!”扶风初中一位同学的家长在参与“扶小司”思政课调研的时候开心地说道。
近年来,扶风县以“扶小司”思政课为抓手,创新了“321”青少年普法模式,积极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家庭社会育人协同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坚持将法治教育从“单一”向“家校社多元融合”转变。一是推动“学生+家长”双线并进,坚持不懈抓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同时,将法治教育的对象延伸至家长,借助家长会、家委会等平台,举办“以爱为名”专题“扶小司”思政课,向家长传授法律知识,交流教育技巧,引导他们成为孩子法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今年以来,工作人员深入学校、村组,与家长面对面调研4场次,为家长上了2堂生动的“扶小司”思政课,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二是构建“法治+德育”融合矩阵。今年来,扶风县从“事后警示”转变为“早期预防”,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不再停留在对法律法规、案例的阐述,更注重从引发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不良行为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源上预防犯罪。三是打造“2+N”师资强队。对全县52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进行调整,为每所中小学配置2名法治副校长,其中1名法治副校长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在职工作人员担任法治副校长,负责开展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及相关工作,另1名由教育体育局任命,负责协助学校日常管理、法治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完善法治教育体系,推动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同时,从全县各界招募能讲、愿讲、会讲的讲师,涵盖法官、检察官、律师、教师等专业人士,先后组建了“校园普法小分队”“扶小司讲师团”“法律工作者普法宣传小分队”“志愿者普法宣传小分队”“红领巾普法宣传小分队”“巾帼普法宣传小分队”等多支普法队伍,形成“2+N”讲师团模式,覆盖全县中小学,实现法治教育全方位、多层次推进。
扶风县更是立足“一个统筹,四大职能”,以青少年法治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主动作为。一是法律援助“暖心帮”。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并在侦查阶段提前介入,第一时间指派资深的律师为其代理,提供“一对一”“一站式”“负责到底”的精准式法律服务,确保他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今年以来,已成功为14名青少年提供了法律援助,涉及抚养权、校园欺凌等问题。2025年3月17日,杨某某因父母离异多年,一直跟随父亲生活,但近期因父亲身体不适,无法继续照顾其生活起居,而母亲又长期失去联系,杨某某的抚养和监护问题成了难题。得知这一情况后,扶风县司法局立即启动了法律援助程序,指派经验丰富的律师为杨某某提供法律援助。律师第一时间与杨某某及其父亲进行了沟通,详细了解了家庭情况,并协助杨某某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其母亲履行抚养义务。在诉讼过程中,律师积极与法院、杨某某的母亲进行沟通,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和解,杨某某的抚养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杨某某的父亲激动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二是社区矫正“精准帮”。针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联合公安、检察、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实施“一人一策”“一人一档”的个性化社区矫正策略,精心制定详尽的矫正方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法治教育、行为纠正等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杏林教育组、家长协商孩子教育问题
2024年10月19日,王某某因犯抢劫罪在扶风县接受社区矫正。在矫正期间,杏林司法所所长何海霞察觉到王某因犯罪而萌生辍学念头,思想负担沉重,表现出自暴自弃的倾向。何所长迅速与王某及其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到王某担心在原学校遭受歧视。为此,何所长一方面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对王某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逐步走出心理阴影,重拾自信;另一方面积极联络教体局和某技术学校,经过多次协调,成功为王某办理了转学手续。同时,为保护王某的隐私,杏林司法所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单独宣告、单独见面、单独教育、单独参与公益活动,以及将档案资料单独管理并存放在保密柜中,确保其信息安全,避免二次伤害。目前,王某在校表现优异,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学习成绩显著提升。三是心理疏导“专业帮”。立足“法治扶风”公众号,设立“法援树洞”专栏,便于青少年宣泄情绪和表达真实心声,推动优化法治教育方式。同时和陕西省宝鸡戒毒所建立心理健康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新航驿站”作用,对有需要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针对受到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伤害的青少年,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拾信心。四是生活关爱“常态帮”。针对在法律援助案件和社区矫正对象管理过程中发现面临生活困境的青少年、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会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提供物质帮助和生活关爱,如助学金、奖学金、生活补助等,并在案件办结或者矫正期满后,定期回访和走访,持续关注其成长状况,助力其顺利融入社会。
同王某某家长谈心谈话,沟通教育监管问题
杏林司法所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辖区居民席某某家庭经济拮据,其母亲与奶奶均为精神二级残疾,家中收入主要依赖年迈的爷爷务农,而席某某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收入难以维系日常生活。杏林司法所工作人员主动联系镇民政办和县妇联,为其成功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并申请到2000元救助金。在重要节日,工作人员送去慰问品和学习用品,确保席某某能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席某某也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社会各界的关爱。(通讯员 辛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