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川市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组织化发展为抓手,创新构建“一村一企业、一镇一站点、一业一协会”发展体系,用企业产业、利益收益、联农带农将小农户嵌入村集体经济、融入土特产业、接入统一市场,推动集体经济实现组织形态、服务效能、产业格局同步升级,有效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脱节难题。
聚焦市场化运作,“一村一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根据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等因素将全市各行政村分为薄弱村、中间村、实力村三类,按照“基础薄弱村抓突破、中间状态村抓提升、优势突出村抓示范”原则推动差异化发展,以市场化运作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实现村企联建双兴共赢。一是“龙头引领+资金托管”,薄弱村破茧重生。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较差,且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建立“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债权投资机制。政府通过落实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以债权投资形式托管企业进行经营,按利率获得分红收益。同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托管企业经营状况,对经营不善的依法依规收回资金,确保集体资产安全。二是“产业联合+村企联营”,中间村提质增效。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一般,且村集体收入10万元—50万元的村,推行“村企共建+股份合作”模式。鼓励利用现有资源资产资金,以村企共同开发、股份合作等合办(参股)企业,按股比获得投资收益。同时指导规范合作协议,明确出资形式,建立民主管理机制,促进集体“三资”保值增值。三是“自主发展+村级自营”,实力村跨越升级。对产业发展好、基础设施完善,且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支持组建市场化经营主体。鼓励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支持壮大首位产业、特色产品。同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每年开展清产核资,健全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和风险防范等制度,以规范经营实现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聚焦社会化服务,“一镇一站点”联农惠农进万家。以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抓手,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一是构建“三级联动”服务矩阵。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模式,整合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社、农资经销商、种粮经营主体等多方力量,建成7个县级农事服务中心、30个镇级服务站、24个村级服务点,形成“中心带站、站带点”服务网络。二是健全“农机农艺”服务体系。推行“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提供“耕、种、管、收、加、储、销”全程服务,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聚集政策、资金、资源要素,推动“五新”(新品种培引、新技术应用、新装备配置、新模式推广、新农人培养)优化配套、“五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协同发力,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构筑起高效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三是探索“数字强农”服务模式。开发“农帮手”数字平台,集成农机调度、技术指导等功能,实现“手机一点、服务到田”。建立农机大数据中心,整合遥感、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联动铜川慧农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主体,构建“农机+服务”模式,有效实现服务协同与资源对接。
聚焦组织化发展,“一业一协会”拓展延伸产业链。制定印发《“一业一协会”规范提升实施方案》,搭建起“三农”联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平台,推动产业链条从“小散弱”向“高精尖”转变,产业集群从“单点突破”向“全域联动”转变。一是聚焦优特,组建协会促补链。紧扣“三优(铜麦系列、苹果、樱桃)三特(生猪、果蔬苗木、中药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引导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三产融合的行业协会。市果业协会带动全市新增优质果林5000亩以上、研发10余种新型果制品,推动现代果业全产业链的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市艾草产业协会带动全市艾草种植达到1万亩以上、艾制品加工20种以上,艾草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二是整合资源,融合发展促延链。在具有产业、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区县和区域,按照全产业链建设需要,引导同类分散且正常运行的协会围绕产业链建设,联合组建全行业协会组织。整合原有生猪、鸡、肉羊、奶牛、肉牛5大产业联盟,成立市畜牧渔业协会,形成“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全链条体系,推动畜牧渔业全链条产值突破20亿元,产值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上下联动,提升协会促强链。引导市级行业协会吸纳区县行业协会加入,通过联合开展农产品生产、销售、品牌建设等活动,推动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成功培育“铜川苹果”“孟姜塬鲜桃”等标志性品牌;全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国家绿色认证农产品2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6个;印台区荣获“中国苹果产业实力县域”,耀州区中药材产业链被认定为首批陕西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通讯员 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