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四方聚力!破青少年“数字混沌”需全社会协同

2025-07-23 11:32:52 来源:西北在线

商场、餐厅、地铁车厢……少年们整齐埋首于方寸屏幕的景象令人忧心。指尖流淌的“信息之河”,是在滋养心智,还是悄然侵蚀思考的根基?

虚拟世界的热闹背后,现实中滋长的却是日益严重的孤独、焦虑、注意力涣散与价值观迷茫。青少年深度感知现实、探索世界的热情正被削弱,面临陷入“思维钝化”与“精神混沌”的风险。现实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反映,一些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过度沉迷短视频或游戏后,出现明显的专注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成绩滑坡等现象。这正是“思维钝化”与专注力碎片化对青少年认知发展和学业成就潜在侵蚀的直观体现。

这一挑战的根源,在于平台设计逻辑与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深刻矛盾。精准推送的算法将青少年困于狭窄兴趣圈层,视野日趋狭隘,思维僵化,深度思考能力减弱。短视频、游戏等强刺激内容易致沉迷浅层快感,使深度阅读、系统学习等需长期投入的活动索然无味。专注力碎片化,丧失对深层成就如解题、掌握技能等的耐心与兴趣。

过度线上互动挤压亲子沟通、同伴玩耍与户外活动。虚拟世界的滤镜美化、人设表演易引发社交焦虑与现实疏离,甚至混淆虚实。社交平台上充斥的虚假信息、低俗内容、扭曲价值观,对正在形塑的青少年世界观冲击巨大。

破解困局,非简单禁止或放任,需家庭、学校、平台、社会四方协同发力,引导青少年成为清醒的“数字公民”。

家庭首先要筑起“防火墙”与“灯塔”。家长需以身作则,放下手机,避免“低头族”示范,以平等姿态就网络热点、信息真伪、价值观进行开放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媒介素养。共同制定合理“屏幕时间”规则是关键一环。有研究及众多成功家庭教育案例表明,对电子设备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规则设定,是帮助孩子保持专注、发展深度思考能力的基础。正如一些优秀学子的家长所分享的经验,在孩子的成长关键期,有效管理孩子对手机等电子屏幕的使用是他们的一项重要责任,也是培养其自律性和专注力的重要策略。同时,应积极鼓励线下活动、阅读、运动,培养健康兴趣,丰富现实吸引力,让现实生活充满乐趣和意义,成为虚拟世界的有效平衡。

学校要锻造“数字素养”核心能力。将媒介素养、信息甄别、网络安全、网络伦理、时间管理纳入课程体系,教授高效检索、批判评估、识别陷阱、管理在线行为。通过主题班会、辩论、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社交软件影响,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对于关注网络使用引发的焦虑、抑郁、社交障碍,提供及时心理辅导。

平台要践行“算法向善”与“建设优质内容生态”。优化算法责任,避免单一追求用户时长而强化“信息茧房”,增加优质、多元、深度内容的推荐权重。强化审核,严厉打击虚假信息、低俗色情、网络暴力,完善青少年模式,提供真正有益成长的“安全、健康、适龄”空间。筑牢防沉迷防线,严格落实实名制及青少年模式的时长、时段、消费限制,探索更有效的防沉迷技术。

整个社会要营造健康清朗生态。注重舆论引导,主流媒体持续关注青少年网络健康,引导社会理性重视与讨论。同时需要法治护航,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法规,压实各方责任,夯实法律保障。

“思维钝化”非一日之寒,“精神混沌”也非无源之水。我们留给下一代的数字未来,不应是算法牢笼中的思维僵化与精神萎靡,而应是驾驭工具中的视野开阔与心智强韧。

守护少年,即守护民族的未来。唯有家庭、学校、平台、社会各尽其责,联动协作,为青少年点亮“数字灯塔”、提升“数字素养”、划定“安全航域”,方能助其抵御侵蚀,在汹涌的数字浪潮中成长为清醒、独立、有深度、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四方协同,行动刻不容缓!(记者 庞玲玲)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