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涛 贺孝辉)7月24日,安康市举行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2025年上半年全市在平台服务质效、企业减负增效、市场公平透明等方面的成效及工作亮点。
聚焦数字赋能,服务方式实现跨越式升级。全力打造智能化交易平台,2025上半年全市1828个项目实现全流程“指尖办理”,电子化交易率达97.34%;不见面开标项目1629个,占交易总量的86.74%,让企业足不出户完成项目投标。创新开展“云端评标”合作,与呼和浩特、西藏阿里等全国6个省(自治区)13个地市建立远程评标合作机制,完成跨区域合作项目63个,同比增长31.25%。在交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领域,实施隐藏投标人信息的“暗标盲评”项目60个,降低人为干扰,促进公平竞争。深化平台整合共享,加快技术互通互认,完成市级房建市政交易系统“五合一”功能改造上线,积极推进移动数字证书(CA)全国互认,推动交易流程标准化、集约化,为市场主体跨区域交易扫清障碍。
深化信用应用,企业负担得到根本性减轻。扎实推进“信用承诺替代现金”改革,在20个政府投资项目中试行信用担保,直接免交保证金2074.1万元,惠及中小企业329家。构建多元化电子担保体系,全面推广电子保函,在线开具电子保函1045笔,为企业减轻占用流动资金9399.7万元。电子履约服务平台建成投用,鼓励使用电子保函替代履约保证金,促进合同履约担保便利化。“中标贷”服务成功破冰,打通“中标即获贷”融资快车道,有效缓解中标企业资金压力。
创新服务模式,重点项目跑出安康加速度。深化“评定分离”改革试点,在9个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分离评标与定标权,充分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招标人自主择优选择中标单位,涉及项目资金5.04亿元,有效提升项目质量与效率。建立“项目管家+绿色通道”全程护航机制,累计为40个省市重点项目配备专属服务专员,提供政策咨询、流程引导、延时服务等保障,压缩交易周期,确保项目高效落地。开通“12345+交易”评价直通车,邀请市场主体对交易环境、平台功能、服务效能等5类指标打分,定期公示评价反馈结果,市场主体平均好评率100%,以评促改持续优化服务流程与体验。
构建多元监督,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透明。推行招标计划“早知道”,提前30天发布项目信息442条,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透明度。制定出台《评标(评审)专家行为规范》《招标代理机构人员行为规范》《交易保证金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则制度,规范交易主体行为,明确负面清单,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智慧监管与协同治理,推广使用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实现行业监管、纪委监委、审计部门在线协同监管全程留痕。分行业公示55个监督投诉渠道,明确市县两级职责分工,实现投诉处理“零积压”。深化投诉举报接收转办反馈工作机制和营商环境问题线索、意见建议常态化征集工作机制,强化转办督办管理。上半年,共受理2件涉及交易领域的问题线索,已按期核查并反馈至相关部门。
推动政策直达,改革红利惠及千企万户。打造立体化政策宣贯矩阵,创作发布《公共资源交易·微讲堂》等通俗易懂的动画短视频解读政策,累计浏览量超3千余人次,点赞400余人次。强力清理歧视条款“硬杠杠”,对设置不合理或歧视性的准入和退出条件等23类隐性壁垒条款开展妨碍公平竞争政策措施专项清理,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市住建局构建代理机构信用管理体系,扎实开展代理机构“双随机、一公开”和诚信执业登记,加快推进信用监管与联合惩戒,让失信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岚皋县探索推行网上中介服务超市选取中介服务,规范财政资金采购招标代理服务行为。
下一步,安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继续聚焦企业群众期盼和市场主体关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引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更开阔的视野,把“阳光交易”放在心上,把“高效服务”视为铁律,把“公平公正”作为自觉,努力开创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安康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