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中国之城丨陕西汉中:“亦南亦北”的秦巴小城

2025-07-25 08:45:0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7月24日电 题:陕西汉中:“亦南亦北”的秦巴小城

新华社记者郑昕、孙正好

这是陈列在汉中市博物馆内的东汉《石门颂》摩崖石刻上的“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字样(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自南自北,四海攸通”,陈列在汉中博物馆中东汉《石门颂》碑刻上的这句话,是这座城市的最佳写照。

提起陕西,多数人总会想起关中平原的厚重或是黄土高原的雄浑,但陕西汉中,在方言口音和饮食习惯上却颇有“川味”。

汉中被秦岭与大巴山环抱、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穿城而过,建城2300多年来,一直位于连接南北的河网和交通枢纽处。丰饶的物产,让这里有“金瓯玉盆”“秦巴小江南”之誉。

汉中“亦南亦北”,它紧贴我国南北方分界线之一的秦岭。从秦岭南麓延伸至与四川省接壤的大巴山深处,这片东西长约116千米,南北最宽处约30千米、最窄处只有5千米的纺锤形盆地,其中心平畴千顷、烟村如织,两边则密布丘陵、河谷、坝子和高山。因高山阻挡冷空气形成区域小气候,这块盆地雨量充沛、物产丰饶,成鱼米之乡。

位于汉中市勉县的武侯祠(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因地理上的过渡性,这里在唐宋时就是中原南下巴蜀的第一站,到明清接纳了大量湖广移民。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融,让这里成为秦陇、巴蜀、中原和江汉四大文化板块的大熔炉。

站在位于汉中市中心、曾为汉家宫阙基址的古汉台上眺望,北侧秦岭与南侧大巴山清晰可见。被两山围绕的主城区——汉台区与南郑区隔江对望,好似南北对称布局的两幅“扇面”。将扇面分隔开的,是似玉带一般的汉江。

在山水和人文共同作用下,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轴对称”格局。

汉中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副主任刘杰告诉记者,过去汉中的街道和单位主要集中在江北。随着本世纪初“跨江发展”的口号喊出,一条条跨越汉江的桥梁修通,一江两岸的公园里飞鸟翔集、绿树成荫,江南岸的大片区域获得开发,城市骨架向南、向北同时铺展,面貌也从单侧发展的折扇变成了跨江“生长”的团扇。

这是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畔的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从汉中盆地向外辐射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成都到西安乘高铁只需3个多小时。现代化立体交通网,令人车物川流不息。“小江南”盛产的稻米、柑橘、菜籽油等,以及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的一江清水,正源源不断向外输出。

是南方的北方,也是北方的南方,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当地人的包容与个性。

汉中汉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中效说:“就像这里的庄稼既有水稻又有小麦、玉米,出土的文物中既有类似于三星堆文明的巴蜀风格青铜面具,又有明显带有中原形制特色的鼎、簋、觥、卣。汉中人的性格,也是集南北之特点的兼容并包,乐观豁达中不失奋进精神。”

汉中的“亦南亦北”同时也是“宜南宜北”。既讲求庄严与对称之美,也接纳灵动与突破的张力。现代化的壮美画卷,正在绿水青山中徐徐铺展开来。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