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脂县城郊镇赵家山村,9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义冠,用一辈子把“爱国奉献”揉进了日子里,更让这四个字成了家里三代人的“传家宝”。
李义冠(右)和老伴合影
1952年,带着二等甲级残疾,李义冠仍跟着部队赴朝作战,在冰天雪地里当通讯兵,枪林弹雨中送情报、运物资。“身后是家,咋能退?”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转业回乡后,他干活总抢重的,常对儿女说“党员就得往前站。”
儿女记着这话。恢复高考后,儿子李志周、李志熙考进名校,毕业后都回了榆林:李志周在市一医院做外科医生30多年,做了近两万台手术,还常回村给乡亲义诊;李志熙成了榆林学院教授,扎在讲台和科研里。
这股劲儿传到孙辈更分明。三个孙子李伟、李煜祥、李瑞祥都是博士,一个搞电力研究拿了省级人才奖,两个在名校深耕专业,常说“爷爷的故事,早把报国心种心里了。”
在村里,李义冠也是“热心肠”:2000年给村小捐钱买工具书,谁家有难他准到场。乡亲们说:“老李叔没说过啥豪言,可他一家的样子,就是爱国奉献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