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为美丽中国增添绿意——

小小草种 大大效益

2025-08-15 09:37:1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牧草试验田。

受访企业供图

蒙草集团呼伦贝尔耐冷寒植物种业研究院,已选育巴尔虎羊草、呼伦湖斜茎黄芪、兴安岭红三叶等优良草种。

蒙草集团种质资源库,收存各类种质资源2300种、6.5万份,标本17万余份,土壤165万份。

蒙草集团供图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科研团队在甘肃省酒泉市开展乡土草种质资源野外调查。

武兴贵摄

青海德令哈:

一粒苜蓿种的高原新生

本报记者  贾丰丰

从草原修复、防沙治沙,到城市绿化,草种就像芯片一样,看似小,却承担着大作用。近年来,中国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培育出的优质乡土草种兼具品质和数量优势,为饲草生产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基础。

地处柴达木盆地北缘,德令哈的风总带着戈壁砂砾的棱角,可当它掠过万亩苜蓿田时,却被柔化成带着甜香的绿浪。清晨6时,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试验田管理员全志秀踩着露珠走进试验田,手里的测高仪正对着一株顶着紫花的苜蓿读数:“68厘米,比上个月又高了12厘米。”这片曾被专家断言“种啥死啥”的盐碱地,如今正孕育着改变柴达木盆地生态的草种奇迹。

2020年深秋,第一批试种的苜蓿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成片枯死。奔盛草业董事长鲍奎蹲在地里,扒开结着白霜的土壤,手里的pH试纸瞬间变成深紫色——pH值9.2,远超普通苜蓿耐受极限。“当时连省农科院的专家都劝我们,德令哈海拔3000米,年积温不足2000℃,种苜蓿就是白扔钱。”

想要苜蓿在戈壁滩扎下根,种苜蓿的人首先不能气馁。鲍奎带领团队,向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土肥所的专家求教,依托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西北耕地保育与边际土地改良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专项(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与饲草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签订以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经过反复摸索,我们探索运用禾豆混播方法、保护播种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等。一项项创新技术的应用,初步构建起以‘科研试验基地+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新型经营主体模式’为范例的‘两地一站一体’和‘产学研推结合’协同推广机制,主要种植燕麦、苜蓿等粮饲兼用作物,面积达7.1万亩(4733公顷),盐碱地改良总体效果较为显著。”鲍奎说。

经过几年发展,青海奔盛草业公司在德令哈市建成了饲草料贮藏库、农资贮藏库、农机库共9000平方米,牧草种子晾晒及青贮堆储场2万平方米,并承担德令哈市抗灾饲草储备库建设,每年可生产各类草产品4万吨,并可承担1000吨的抗灾饲草料储备任务。公司拥有投资近8000万元的全球最先进专业农机装备并搭载北斗导航系统进行种植管理工作,建设覆盖7万亩农田的节水灌溉设备,采用手机APP进行管理操控,并将无人机巡田、田间气象站等信息化手段综合利用到生产中。

在尕海镇陶哈村,成片成片的苜蓿就像绿宝石嵌在戈壁中。“以前羊吃戈壁草,一年只能长20斤肉,现在喂这‘甜草’,半年就能长40斤。”陶哈村第一书记胡斯楞一脸阳光,“奔盛草业流转的不少土地都是我们村的。通过改良,戈壁滩已经成了饲草基地,这对村里的发展有不少积极影响,就拿养殖业来说,村里养殖户购买饲草时,无论青干草还是青贮草,价格都有优惠。”

记者蹲在绿油油的苜蓿地里,拨开一丛苜蓿,草根在沙层中织成密不透风的网,沙块都被锁住,以前“干时硬邦邦,浇水白花花,种一茬赔一茬”的盐碱地被激活,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沙子烫得能烤鸡蛋,现在草底下凉快,小动物自然就回来了。去年,还有摄影爱好者在苜蓿地边缘拍到了迁徙途中的天鹅呢。”

鲍奎和团队的探索还在继续。“针对原生盐渍化较重的300多公顷土地,我们在秋天深翻45厘米进行晒垡,春天完成燕麦播种,播种深度为3至5厘米,播种后及时采用指针式喷灌机进行淋灌,灌溉深度为15至20厘米左右,保持耕层湿度,避免地下深层水分携盐上升,有效阻断盐分上移。这种指针式喷灌、增施调理型有机肥和种植耐盐碱作物燕麦相结合的方法,让出苗率明显增高,出苗后保苗很好”。

这两天,正是苜蓿丰收的季节。记者走上观景台,看着落日为草田镀上金边,一旁的鲍奎感慨:“咱们的草,又往天上长了一截。”远处的风电场叶片转动,与草浪的起伏共振,在戈壁上奏响清亮的生命之歌……

蒙草集团:

“种、技、机”全链条防沙治沙

本报记者  张  枨

盛夏,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牧民新围封的草场中,大片大片的蒙古冰草、披碱草、草木樨状黄芪等乡土草种郁郁葱葱,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浑善达克沙地。过去流动的沙丘,如今被一望无际的绿色牢牢锁住。

33岁的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草集团”)智能装备研究院工程师牛小晖,此时在正蓝旗上都镇阿敦呼都嘎嘎查治沙前线,紧盯着控制屏,观察着无人种绳播种机器人在浑善达克沙地上的作业情况。在AI辅助算法的帮助下无人种绳播种机器人能自动规划作业路径,开工、布绳、覆土、养护一体化有序推进,将一粒粒乡土草种精准撒播。

“过去我们治沙全靠人背马驮,一天种不了几亩地不说,风吹日晒还常被沙埋。现在有了新机械,效率提高了20到30倍。”参与治沙多年的牛小晖感叹道。

随着防沙治沙不断深入,科技赋能现代化治沙机械创新应用,在大幅提高防沙治沙效率的同时,显著改善了治沙人的劳动条件,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我们已通过自研、改造、引进等多种方式,拥有踏勘、动力、耕整、播种、养护、数字化监管等现代治沙机械设备1270余台,实现全流程自有机械化作业。”蒙草集团智能装备研究院机械研发生产部部长马雨浓介绍。

如今,蒙草集团创新研发的全地形独立免耕补播机、播种机、固沙机、竖绞轮施肥车等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东乌珠穆沁退化草原、乌拉盖退化草原等修复治理,为防沙治沙提供重要支持。

优质草种是防沙治沙的基础,更是科技赋能防沙治沙的重要一环。

蒙草集团依托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突破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关键基因挖掘、高效基因编辑与遗传转化体系等技术瓶颈,形成优质草种选育技术体系,选育295种乡土植物,拥有105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25个入选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良种推荐目录。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11.2万亩沙化草原治理便应用了由蒙草集团研发的蒙农1号蒙古冰草,长势非常好,成活率十分可观。“这种蒙古冰草抗旱、抗寒,适应性强,且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黄晚,青绿期长,是很优质的草饲兼用草种。”蒙草集团项目经理苏建光介绍。

“今年草场草长得很好,草原更美了,我们在这里参与治沙干活儿能挣钱,恢复后的草场产出草料还能再有一部分收入,治沙的同时还能增收致富。”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乌兰朝鲁嘎查牧民额尔登其其格说。

多年来,蒙草集团围绕“种、技、机”进行全链创新,以优良乡土草种因地制宜应用为基础,研发种子绳、种子块、种子包等“一地一方”定制化创新产品。围绕这些创新产品,集成科技治沙专利集群,从创新育种、机械研发、产品应用等多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取得授权专利628项,广泛应用于防沙治沙各环节。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南北朝民歌所描述的地方,就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敕勒川草原,如今绿野如茵,白云舒卷,游人如织。

12年前,敕勒川草原地表沙石裸露,植被重度退化,风蚀、水蚀严重,风沙肆虐,成为当地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当时,国内没有大规模草原修复的标准参考,也缺乏相关的技术和机械装备,在品种选择上照搬其他草原的植被也不现实。

“为此,我们分片试验,不断尝试,逐渐摸索出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综合治理方案,在最大可能保留原生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选取适宜的羊草、冰草、披碱草等禾本科以及沙打旺、苜蓿、草木樨等豆科先锋植物作为建群种,搭配黄芩、山葱以及二色补血草、石竹等草原观赏花卉,最大限度地再现原生生态。”蒙草集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王君芳说。

依托扎根于实践的创新成果,蒙草集团编制了包括《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等在内的各类标准540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机械有效破解了生态修复成活率不高、治理效率不足等问题。

“科技赋能是三北攻坚的重要动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乡土种源保障’与‘生态大数据导航’,坚持科学可持续的防沙治沙,恢复生物多样性及自愈力,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蒙草集团副总裁陈睿珏表示。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写好乡土草种选育文章

本报记者  银  燕

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实验室里,围绕乡土草种质性状评价的实验正在进行。而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陡坡上,一丛丛根系发达的陇东长芒草正牢牢抓住土壤,让曾经斑驳的荒坡重现绿意。

草地农业在全球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中举足轻重。中国草种短缺并且严重依赖进口,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和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迫切。

多年来,针对生态修复可利用草种少、种子产能不足等问题,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花大力气驯化选育草种,研发草种生产技术。

在阿拉善沙漠的星空下,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自1998年起,历时近20年攻关,将荒野精灵驯化为生态卫士——在年降雨仅120毫米的阿拉善荒漠,野生无芒隐子草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抗旱、耐寒、耐瘠薄)成为西北草原的守护者。这种优质乡土牧草生长季长(5—9月),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是我国西北荒漠草原的优势草种。

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被驯化的无芒隐子草建植、管理和种子生产等关键技术难题。2016年,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团队培育的“腾格里”无芒隐子草通过国家审定,成为该草种的首个野生栽培品种。

“腾格里”品种继承了野生种的优良抗逆性,耐粗放管理,在草坪建设和生态修复中表现卓越。其应用成效显著:已成功修复甘肃、内蒙古等地数万公顷退化草地,并应用于甘肃省兰州市南北两山,甘肃省环县、华池县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植被恢复。

在西北高寒、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条件下,矿山的生态修复始终是一个难题。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胡小文带领科研团队经过不断研究,发现当前生态修复所用草种主要为观赏性的商品化草种,对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差,修复草地难以持续,且修复和后续人工维护的成本花费高。

为此,团队精选抗旱、耐盐碱的乡土植物作为修复主力。在内蒙古广纳煤矿的实践中,乡土植物养护成本比外来种降低至少一半。受“近自然恢复”理念启发,团队精心调配“自然调色盘”,通过实验探索不同乡土草的种类、密度与组合方式,研究其对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最终建立了优化的乡土草“组配秘方”。在广纳煤矿排土场,以无芒隐子草为核心搭配抗旱灌木、禾草的群落,仅3年就让昔日“伤疤”披上绿装,生机盎然,并吸引了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回归。

除了无芒隐子草之外,陇东长芒草也被胡小文带领的团队发掘出来。2011年,研究团队在野外考察时注意到这种常见草种的非凡特性,自带埋藏功能,黑暗环境更利其萌发,根系发达,耐旱,经常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团队自2011年起从甘肃多地采集种质资源,筛选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的植株;通过多代选育,优化生长特性和种子产量,历经10年培育,陇东长芒草于2021年通过甘肃省草品种审定。

“如同北方人难适南方水土,草原修复也需本土物种。”胡小文表示。陇东长芒草的草种原生于草原,能快速建植并持续繁衍,与原有植物群落和谐共生。其发达根系可锚定陡坡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目前已在甘肃古浪县等地推广应用,为退化的黄土高原草原覆盖上持久绿意。

“自2023年6月以来,古浪县泗水镇稳步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工作,成功建立了200亩以无芒隐子草为主的试验基地,经实验效果显著。今年5月,直滩镇完成了500亩陇东长芒草草种繁育基地的建设任务;7月,新堡乡区域建成500亩无芒隐子草种植示范基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退化草原修复情况。

陇东长芒草仅是该学院对乡土草种研发的缩影。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已经建立甘肃省寒区旱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库,收集超1000物种、上万份资源,近年更选育出腾格里白沙蒿(固沙)、腾格里沙冬青(常绿)等十余个新品种,从矿山修复到沙地治理,打造出“草种资源收集—品种选育—技术配套—生态应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每个草种都是为特定环境特别定制的。”胡小文介绍。白沙蒿固沙、长芒草护坡、沙冬青常绿、黄花角蒿漂亮……近5年,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已经选育有12个新的乡土草新品种,织就生态治理网络。

“从发现一株草到培育一片草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胡小文凝望试验田说。在甘肃省寒区旱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库中,新一批抗旱草种正在萌芽,它们将奔向沙海和草原、矿山,续写绿色奇迹。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