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成都世运会闭幕——

万千气象绘就多彩画卷

2025-08-18 09:56:4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技巧女子集体(女三)决赛中,中国队选手马一星、丁雯妍、顾荃佳夺得金牌。

夏晨希摄(人民视觉)

自由搏击女子半接触70公斤级亚军德国选手梅格勒(前左)与季军斯洛文尼亚选手巴洛(前右)在颁奖仪式上拥抱。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女子花式台球冠军中国选手韩雨(中)、亚军菲律宾选手森特诺(左)和季军中国选手刘莎莎在颁奖仪式上合影。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铁人两项男子个人决赛中,比利时选手文森特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摄

浮士德球女子决赛中,巴西队战胜瑞士队获得冠军。图为巴西队球员萨比娜·祖费特在赛后抱着11个月大的孩子与志愿者合影。

新华社记者 陈 诚摄

8月17日,随着主火炬的熄灭,2025年第12届成都世界运动会落下帷幕。

这是继成都大运会之后,我国西部地区再次举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赛事。赛场上的比拼,汇聚了传统与新潮体育项目的多元魅力,留下了无数难忘的高光瞬间。从世界各地奔赴而来的运动员,在这里收获友谊与感动,也触摸着鲜活的中国文化。赛场之外,烟火气与热情交织的蓉城,让这场体育盛事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又一扇窗口。

“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这幅由精彩赛事、真挚赞誉与热烈氛围共同绘就的世运画卷,将在世界体育的舞台上留下长久的光辉。

全方位呈现运动气象

捧着胸前的金牌,德国体育舞蹈选手莫申斯卡爱不释手。“(这枚奖牌)很特别,非常有纪念意义。它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我们带走的不仅是金牌,也是关于这座城市的美好回忆。”他说。

这个夏天,因为成都世运会,许多像莫申斯卡一样的运动员来到中国、相聚蓉城,展现着小众项目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为世界体育版图注入了希望与活力。随着成都世运会的进行,很多原本鲜为人知的项目,逐渐走入中国民众视野,收获了更多关注和喜爱。

本届成都世运会共设有34个大项、60个分项、256个小项,以非奥运会项目为主;共有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运动员参赛,是世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届世界运动会。其中,自由潜水、残疾人自由潜水、龙舟、武术等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腰旗橄榄球、壁球、棍网球、垒球等“准奥运”项目稳稳吸睛,无人机竞速、跑酷等新潮项目则释放出青春活力。

如果没有成都世运会,年轻的中国女子壁球队很难有机会与世界强手同场竞技。13岁的殷子媛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站上世界级舞台,她满怀激动。“这次能跟很多优秀运动员比赛,我很开心,希望从她们身上学到一些更好的技巧。”

世运会的舞台,传递了丰富多彩的运动文化与精彩纷呈的项目魅力。从体操转战跑酷赛场的商春松,在跑酷女子自由式比赛中夺得金牌。“我希望用这枚金牌,更好地推广跑酷运动。”在商春松看来,跑酷运动比较自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入到动作当中。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说,世运会就像一个展示非奥项目魅力的橱窗。“我相信,这将是历史上最好的世运会!”

沉浸式领略中国魅力

成都世运会,这场融合深厚底蕴与现代活力的体育嘉年华,让全球宾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包容。

有全力以赴的较量,也有温暖人心的交流。在拔河赛场,观众齐唱生日歌,为48岁的荷兰运动员瓦赫曼斯庆祝生日,他抱着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蜀宝”和“锦仔”感动不已;女子壁球首轮赛后,中国队选手张雅琪与德国队选手拜因哈德互赠徽章,比赛虽有胜负,但两人脸上的笑容更令人欣喜。

1米91的修长身材,笔直挺拔的站姿,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优雅从容的气质……世运会拉丁舞赛场上,裁判谢尔盖·辛金斯在社交平台意外走红,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为“九头身裁判”。辛金斯真诚感谢网友给予的“受宠若惊”的温暖,直言这份支持让他倍感荣幸:“我非常喜欢来中国,观众的热情友好令人印象深刻。这次世运会的组织非常棒,我和同事们对开幕式、对场馆的一切工作都赞不绝口。”

世运会运动员村内,编竹篮、剪窗花、学书法、烹川菜等多彩文化体验活动,让各国运动员领略巴蜀韵味。意大利运动员焦尔吉娅对自编绳环爱不释手,来自塞浦路斯的迈克尔·乔治欧则沉醉于中式熏香:“这些新奇的东西让我很开心,中国文化非常特别。”

赛事之余,外国运动员们纷纷走进成都街头,体验城市的烟火气:登上穿梭街巷的“火锅巴士”,在锦江夜游邂逅川剧变脸,或在茶馆品茶、体验地道采耳……成都之旅令人流连忘返,阿鲁巴运动员罗布·蒂默曼斯由衷感叹:“成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魅力。”

近距离感受城市风韵

从大运会的活力迸发到世运会的激情无限,成都,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正与竞技体育交相辉映,向世界绽放耀眼光芒。

在位于成都东部新区世博园的世运广场,自8月8日启动以来,一系列文艺展演、体育互动、非遗体验、科技展示等活动精彩纷呈,带来一场场既有国际范儿、又有巴蜀韵味的文化盛宴,累计参与超1.3万人次。

糖油果子的甜香漫过青砖灰瓦,采耳师傅的音叉在巷间回荡。充满市井烟火的宽窄巷子里,“世运·天府”文化艺术展持续升温。开展以来,已吸引超过10万名全球游客观展打卡。这场绽放于成都地标的艺术雅集,是“以赛营城”理念的生动实践。

赛事热度之下,城市的全民健身热情更浓。成都世运会充分利用大运遗产,没有新建场馆,而是统筹利用现有设施,配置了27处竞赛场馆(场地)。借鉴大运会的处理经验,世运会的7处临建场馆在赛后也将保留下来惠民利用,助力打造“体育+”城市级消费业态和场景。通过开展世运项目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圈和“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成都打造了130个市民家门口的“世运空间”,吸引市民游客参与体验跑酷、飞盘、攀岩等运动。

成都用两场顶级赛事证明,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核心在于“城”。今年,成都全年计划举办国际和全国性高水平赛事超80项,体育消费总规模有望达80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数据显示,仅上半年,成都已举办重大赛事38项,体育消费总规模达410亿元,同比增长约9%,基于体育而成长的产业展示出蓬勃生机。

这个夏天,世界的目光再次看向成都。赛场内外,运动员们用行动诠释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人们在这里以体育之名相遇,话别,再相约更璀璨的未来,期待着下一次重逢。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