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姚尧)8月22日,记者从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为高效柔性化解纠纷、优化营商环境,宝鸡商事纠纷信用调解中心挖掘信用价值,以“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闭环”为核心策略,将信用管理全面且深入地贯穿调解全流程,逐步打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赋能调解的工作方法和体系,推动商事调解工作提质增效。
在调解启动前,充分整合宝鸡信用信息平台、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等权威数据资源,对涉事企业的工商登记、纳税记录、合同履约、司法诉讼等信息进行全面采集。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专业评估模型,对双方信用记录进行深度核查与综合研判,精准识别纠纷产生的内在诱因,科学评估调解工作的复杂程度及当事人的调解意愿,为后续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调解策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自受理调解申请伊始,即要求纠纷双方签订《信用承诺书》,以书面契约形式明确双方在调解全过程的诚信义务。着重强调在调解协议达成后,必须严格履行约定义务,自愿接受全流程履约监督,对拒不履行或不当履行的失信行为,自愿承担包括但不限于失信信息公示、跨部门联合惩戒等法律后果。通过将信用约束贯穿调解申请、协议达成、履约监督全流程,有效保障调解工作质效,确保调解协议落地见效。
调解全程向当事人系统阐释信用规则,重点解读失信行为对政府采购、银行信贷、招投标等经营活动产生的直接负面影响。同时,将信用理念深度融入调解方案设计与执行全链条,向当事人深入分析调解和解的多重价值。详细说明诉讼败诉可能导致的信用负面信息公开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信任度下降、融资渠道受阻等连锁反应,推动信用理念全方位渗透调解各环节,引导当事人从维护自身信用价值的长远视角出发,理性选择和解路径,实现纠纷化解与信用建设的双重目标。
自2024年4月宝鸡商事纠纷信用调解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收到案件416件,受理案件153件,调解成功133件(标的涉及金额4291.33万元),调解成功率87%,“商事纠纷信用调解的探索与实践”案例被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信用委员会、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金融与信用委员会评为“2024年信用服务机构实践案例”。调解范围持续拓展,已覆盖贸易纠纷、合同纠纷、金融纠纷等多个商事领域。在信用管理机制驱动下,众多纠纷免于冗长诉讼,实现高效化解,为企业节省了时间与精力成本。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