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记忆咖啡馆”,老年志愿者在与顾客交流。
杨卫群摄
图②: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忆门诊,一位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做认知康复训练。
宋佳茵摄
认知障碍是一种因大脑病变带来记忆、语言、逻辑等认知功能异常的疾病,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行为能力。据估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认知障碍患者5300多万,其中轻度认知障碍患者3877万,痴呆患者1507万。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我国认知障碍患者数量增长,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挑战。认知障碍发病隐匿,当前仍然面临公众认知不足、早期筛查率低、专业照护资源稀缺等问题。从早期筛查、照护服务到社会支持,各部门和机构有哪些举措?如何更好地关心关爱这一群体?京沪两地作了务实探索。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社区记忆门诊担纲筛查治疗职责,专业机构承接照护重任
“近几年您记东西变困难了吗?”“反应变慢了吗?”在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层的记忆门诊,68岁的潘阿姨在社区医生黄洁的协助下用平板筛查设备做记忆和睡眠测评。测评结束后,根据测评结果,潘阿姨又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了认知康复训练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这是一种神经调控治疗,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与神经可塑性,改善失眠和记忆力下降等情况,两周左右为一个疗程。
目前,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航空总医院联合开设记忆门诊,共有4名医生与3名治疗师,配备了针对认知、言语和心理等方面的评估、训练与治疗仪器。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形成从筛查到训练和治疗的闭环,结合西医、中医为患者进行针灸、耳穴压丸等综合治疗,还为中度以上的患者提供双向转诊机制,安排患者转诊至合作医院进行进一步强化治疗。
专项筛查也是记忆门诊的工作之一。记者跟随黄洁到患有帕金森和高血压的王大爷家入户筛查。不久前,家庭医生在上门复查王大爷的血常规时,也为他进行了记忆门诊认知功能的评估,诊断为重度认知障碍。这次“家访”就是黄洁上门为王大爷的家属做康复指导。
“认知障碍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在早期筛查后,及时采取治疗方案,可以延缓病情发展,防止后续出现更严重乃至失能失智的症状。”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许志涛建议,65岁以上的老人都应该进行一次认知测评。他说,今后卫生服务中心也会将记忆筛查纳入老年人常规体检项目。
今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将“建设超20家记忆门诊”列入2025年的卫生健康任务清单。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老年期痴呆防控体系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认知障碍筛查、干预、宣传、照护指导、随访管理等重要职责。至2030年,北京市将建成不少于100家社区记忆门诊,覆盖16个区和经济开发区。
随着疾病的发展,绝大多数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会出现记忆力缺损、生活自理难,往往还伴有情绪问题,表现为暴躁或抗拒行为,这不仅要求照护者有专业的知识,也要付出非常多的精力和耐心。对于中重度失智老人家庭,如何减轻照护负担是他们共同面对的难题。选择专业机构照护,无疑是较优解。
45岁的刘美华是椿萱茂(北京双桥)老年公寓的失智照护主管,从事失智老人照护工作9年了。她告诉记者,“照护认知障碍老人,不仅是日常生活照料,还要投入更多人文关怀,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专业、耐心和爱心缺一不可。”
“您看,我手上也有输液贴,不害怕。”81岁的王排长是刘美华目前在椿萱茂负责照料的老人之一,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最近老人感染肺炎需要输液,可她的抵触情绪非常明显。刘美华就在自己手上也贴上输液贴,“哄”着她接受注射。
椿萱茂(北京双桥)老年公寓项目负责人张丽彦告诉记者,现在老年公寓中的老人有八成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且多为中重度。“我们目前形成了较完善的照护过程,并有独立的病情记录模式。养老院与国内相关领域的医疗机构和周边医院开展合作,内部也设置了医务室,医生和护士形成家庭医生团队,可以开展一些基础医疗服务。”
椿萱茂采用团队护理方式,为每个老人分配两到三个熟悉的护理员,让老人们有安全感,同时,护理员之间也能够互相支持、减少压力。上岗前,护理员要经过专业理论与生活照料培训,内容从理解老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再到如何与老人沟通、怎样处理和应对异常行为等,学时培训合格后,再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老人照护。“养老机构最注重的是服务,通过专业照护让老人逐渐找回自信,感受家的温暖。”张丽彦说。
在北京,海淀区凤凰老年养护院、石景山京康古城养老照料中心等越来越多不同收费档次的养老机构承接失智老人照护的工作,满足不同家庭照护需求。但如何提升照护水平、确保失智老人的权益与尊严,仍需更多培训和监管。
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支持网络更加立体、丰满、有力
沿着上海浦东新区巨野路走到717号,推开洋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记忆咖啡馆”的大门,凉意和咖啡香便迎面而来,让人忍不住舒一口气。吧台后,73岁的赵丽南正小心翼翼地制作着咖啡,她抬头冲客人一笑:“今天要不要试试我做的冰美式?”
6年前,赵丽南通过社区筛查发现自己有轻度认知障碍时,路都不认识,出门需要老伴全程陪着。如今,她能一个人坐公交来这里值班,参加活动、做咖啡、招呼客人,忙得不亦乐乎。
吧台边,有一行让人会心一笑的文字:“如果点了美式,却来了拿铁,请多包涵!如果点了小杯,却来了大杯,请别见怪!”原来,这里的咖啡师大多是像赵丽南一样的“老宝贝”——轻度认知障碍老人。他们和中青年志愿者组成团队,一起在真实的运营环境中做咖啡、送餐、收拾桌子、接待客人。
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理事长顾春玲介绍,“记忆咖啡馆”最初是为认知障碍患者家属提供一个歇息、交流的场所。“在洋泾社区,这里变成了一座桥,一端连着认知障碍老人,一端连着普通居民,让彼此的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让更多人关心关爱认知障碍老人。”
如今,街道依托“洋泾记忆家”这一特色认知症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打造了“记忆咖啡馆”等品牌,推动认知友好型社区建设。中心已完成认知症初筛逾万例,建档家庭3000多户,并将科普宣传、筛查干预、照料支持等服务延伸到居民区,形成分层分级的预防干预体系。目前已有50多名“老宝贝”志愿者在“记忆咖啡馆”参与了数百场活动,累计服务近万人次。更特别的是,咖啡馆还走出社区,在楼宇、商圈中“开花结果”,用一杯杯咖啡,把认知症友好的理念带给更多人。
不仅在这个街道,近年来,上海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为认知障碍老人及其家庭编织起一张更加立体、丰满、有力的支持网络。2018年起,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通过在养老机构内建立认知障碍专区、在街镇层面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推动构建上海本土特色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2019年9月,全面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在社区广泛开展针对老年认知障碍的全流程服务,目前已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建设街镇全覆盖……越来越多的认知障碍老人及其家庭开始感受到大城养老的温度与力度。
对认知障碍老人的社会照护被提上更重要的议事日程。今年,“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成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上海市民政局信息显示,此项工作2月已分解并下发指标,完成选址,明确点位,全部启动方案设计或施工,截至7月底,新增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333张。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认知障碍老人的良好氛围,加强早筛查、早干预、多元赋能、多元支持的服务保障体系,今年4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市民政局联合开展“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邀您献一计”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上海市民政局明确,对征集到的建议,市民政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将围绕重点完善提高,并以此次人民建议征集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完善本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完善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
(宋佳茵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