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西咸新区“四普”新发现26处考古成果

2025-09-09 17:32:34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记者 张明)随着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的深入开展,西咸新区目前已复查“三普”点318处、新发现26处,将近年来配合基本建设中的重要考古新发现进行采集录入,积极探索将文物普查成果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从“三普”到“四普”的13年间,西咸新区出现系列重要考古新发现成果,这次补录到“四普”系统中。在这些新发现中,较有影响力的如被誉为史前文明曙光的太平遗址、秦汉时期高等级建筑的团庄遗址、揭秘十六国风华的北城村墓葬群、揭开北周帝陵神秘面纱的宇文觉墓和上官婉儿墓、薛绍墓等。

西咸新区在2017年底推行“考古前置”政策,使得考古工作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保护”,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也成为本次“四普”丰富的线索来源。

其中,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太平遗址,是关中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2021—2024年考古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年代跨度从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骨器。该遗址不仅展示了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组织性,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该遗址已按照“四普”标准录入到系统中。

图片

太平遗址“四普”队采集现状图

被“四普”收录的团庄遗址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也是近年配合泾河新城秦龙一路建设项目时被发现,2019—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型院落、夯土台基以及精美的“夔龙纹”“凤纹”瓦当,出土了大量带有“宫甲”“大匠”“北司”等铭文的陶器。结合多种发掘成果,它被认定为秦汉时期的高等级建筑遗址,是探寻秦国“九都八迁”中“秦都泾阳”的重要线索。

图片

团庄遗址

同样,2021年在配合空港自贸区建设时发现了北城村墓地,这是近年来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最集中的一次发现。墓地布局清晰,规划有序,延续时间长,生动再现了十六国至隋唐时期迁徙到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墓葬群内出土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陶俑、骑马俑和牛车等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西咸新区普查队按照“四普”标准对该遗址进行了采集并录入至系统中。

除了梳理“三普”至“四普”时间段的考古发现,西咸新区普查队还基于“考古前置”积累的跨部门协作经验,推动“四普”工作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对接,尝试在土地源头为文物保护筑起“防线”。

一方面,在确定四普保护范围的时候,注重平衡文物保护与城市开发的关系,涉及农田的文物区域探索“农田保护 + 遗址保护”的叠加思路,既保障农业生产有序开展,又为文物安全增添保障,推动相关部门在保护红线上形成共识;涉及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对于“三普”范围尚不明确,且暂未找到证据证明存在文物遗存的区域,暂不划入保护范围,避免与现有开发规划产生矛盾。

另一方面,跟国土部门初步对接后续的保护措施,如探讨在土地出让条件中融入保护措施的可能性,包括 “建筑避让”“保留小型绿化”“垫层施工”“标识历史信息”等,既保护文物、弘扬历史文化,又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双方的对接已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国土部门可初步了解文物点分布情况和部分文物保护思路,为后续预留保护空间、纳入“一张图”管理、达到保护共识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