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孙小琴)近年来,汉阴县双乳镇人大主席团立足自身职能,积极探索人大代表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充分发挥代表植根群众、熟悉民情、公信力强的独特优势,组织引导各级人大代表化身基层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信息员”和“宣传员”,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贡献人大力量。
扎根网格,化身“前哨探头”,矛盾纠纷早发现。
双乳镇人大主席团将人大代表履职与基层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按照“就近就便、便于履职”原则,将全镇各级人大代表编入相应的村(社区)网格,赋予其“民情联络员”职责。代表们主动走出办公室,定期深入所联系的网格片区,通过日常走访、代表联络站接待、线上微信群互动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敏锐捕捉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劳资争议等各类风险隐患苗头。这种“嵌入式”的履职方式,使人大代表成为党委、政府感知基层动态的灵敏“触角”,实现了矛盾纠纷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发现、源头预防的转变。
发挥优势,当好“行家里手”,多元调解促和谐。
面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双乳镇人大主席团积极搭建平台,引导人大代表运用自身专业特长、社会威望和群众信任,积极参与调解工作。对于涉及法律、政策、经济等专业领域的复杂纠纷,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的人大代表(如法律工作者、资深村干部、企业家代表等)牵头或参与调解,提供专业意见,释疑解惑,提升调解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充分发挥本地籍、在群众中威望高的“乡贤型”人大代表的作用。他们熟知乡情民俗,说话有分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往往能有效化解一些因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纠纷。代表们积极联动村(社区)“两委”、镇司法所、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力量,形成“代表牵头、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调解机制。对于重大疑难纠纷,代表及时向镇人大主席团报告,由主席团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确保矛盾不升级、不上交。
建言献策,立足“监督视角”,源头治理固根基。
双乳镇人大代表不仅致力于化解个案矛盾,更注重从矛盾产生的根源上思考,通过履行监督和建议职能,推动完善基层治理长效机制。精准“把脉”提建议。代表们在参与调解过程中,深刻剖析矛盾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政策执行偏差、管理服务漏洞、普法宣传不足等。他们将这些问题转化为高质量的代表建议,提交镇人大主席团或相关会议,推动相关站所改进工作、完善政策;强化监督促落实。镇人大主席团将代表们反映集中的、涉及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通过组织代表视察、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形式,督促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和改进工作。例如,针对代表们反映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中易发纠纷的问题,推动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合同规范指导;推动普法强意识。代表们利用自身影响力,在调解纠纷的同时,积极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成效显著,绘就“和谐画卷”,治理效能得提升。
双乳镇人大代表深度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矛盾纠纷化解率显著提升。大多基层矛盾在萌芽状态、在村层面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信访总量有所下降;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人大代表成为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坚实纽带,通过代表耐心细致地工作,群众怨气得到疏导,诉求得到回应,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增强;基层治理基础更加夯实。代表参与促进了村(居)民自治、法治、德治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村(社区)依法治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代表履职活力充分激发,这一实践为代表履职提供了广阔舞台,使代表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履职成就感和社会认可度大大提高。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更是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双乳镇人大组织引导代表投身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益探索,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双乳镇人大将继续深化这一工作机制,不断拓展代表参与基层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让代表履职的“根”在基层扎得更深,让基层治理的“花”在双乳镇开得更艳,为共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双乳、法治双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