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近年来,神木市坚持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立足各镇街资源禀赋,培育壮大一批接地气、能致富、可持续的特色产业项目,让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循环养殖蹚出“牛气”致富路
走进孙家岔镇苏家塔养牛场,标准化牛舍排列整齐,数百头肉牛或低头采食或悠闲踱步,饲养员刘治财正按照配比给牛制作饲料。“我们喂牛有讲究,主要是青贮加干草,再掺点玉米面,只加少量苏打和盐调节肠胃,再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刘治财一边拌料一边介绍,绿色喂养不仅能保证牛肉品质,还是养牛场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好的效益离不开好的经营模式,该养牛场建成以来,创新采用“养殖—肥料—种植—饲料”的闭环循环模式运营,通过流转村里1000多亩土地种植玉米、苜蓿等作物作为牛饲料,再将牛粪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制成有机肥反哺玉米、苜蓿种植,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个模式不仅让养牛更高效,还能实实在在带动村集体增收。”苏家塔养牛场负责人苏子清说。
谈及经营成效,养牛场的“掌舵人”苏子清难掩喜悦:“今年已经出栏肉牛100多头,现存栏660头左右,规模在镇上算是数一数二的。”苏子清算了一笔账:养牛场每年可为村集体贡献近50万元收入,这些资金不仅用于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也通过分红、务工等方式惠及村民,牛场还带动1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昔日的闲置土地已成为“牛气冲天”的富民产业基地。对于今后的产业发展,苏子清有着清晰规划:“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引进安格斯、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把养殖规模再扩大一些,让更多村民跟着一起养牛致富。”
古法手艺磨出“豆香”好日子
在万镇镇,苏家小组豆腐坊则凭借“小而精”的传统工艺,闯出了另一条特色增收致富路。清晨三点,当窗外还是繁星点点时,苏家小组豆腐坊里已是热气腾腾,有20多年做豆腐经验的赵东旺正按照匠心传承的古法手艺制作豆腐。“做豆腐是个细致活,先把豆子泡好,在机器上加工、过滤后,抽进大锅,把豆浆熬熟,再抽到大桶用纯卤水点出来
……” 赵东旺的动作娴熟流畅,从泡豆到成型,十余道工序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我们的豆腐能打响名气,关键靠‘两个纯’:纯黑豆原料、纯卤水点制。”豆腐坊负责人苏明中介绍,豆腐坊里用的黑豆全是本村种植的老品种,颗粒饱满、豆香浓郁,都是从本村村民手里收购回来的,既解决了村民黑豆销售问题,也保证了原料品质。
如今,苏家小组豆腐坊每天能产出300多斤豆腐,主要供给万镇镇各个行政村和村小组的养老院、幸福院。豆腐坊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小小的豆腐块,成了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的富民产业链,让传统手艺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赋能乡村振兴
塔养牛场与苏家小组豆腐坊的成功实践,是神木市精准施策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神木市围绕“一村一品、一组一业”发展思路,整合涉农资金、优化政策扶持,鼓励各镇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北部乡镇依托煤炭附属资源发展养殖、加工产业,南部乡镇利用丘陵沟壑地形发展小杂粮、林果种植,城郊乡镇则聚焦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形成了“北养南种、城郊休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神木市还扎实推进“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行动,积极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引导工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力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工农优势互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村企结对”加强技术培训、品牌打造,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关键是让农民富起来、农村强起来。下一步,神木市将继续聚焦特色产业培育,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推广苏家塔养牛场、苏家小组豆腐坊等典型经验,让更多乡村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以产业振兴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