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庞玲玲 实习记者 权子昂)今年1月至7月,西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4.7个、2.1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2、在全省11个市(区)中排第1。
9月16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安市工信局副局长刘婷,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迪、航空基地管委会副主任杜崇壮介绍有关情况。
刘婷介绍,西安市重点产业链群规上企业总产值增长13.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6.2%。其中,光伏、乘用车与智能网联汽车2个产业链群产值增速领跑,分别增长65.2%、33.1%;新材料、输配电、商用车等产业链群稳健增长,分别增长10%、9.0%、5.9%。
刘婷表示,西安市主要围绕“五个强化”,推动产业链群建设走深走实。
在强化顶层设计方面,构建“全市一盘棋”推进体系。围绕大飞机、商用车、光伏、半导体及光子、能源(油气)、输配电、乘用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互联网和软信服、生物医药等10个重点产业链群,按照“一链一方案一措施一清单一图谱”模式,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制定牵引性目标、撬动性任务和针对性政策,形成能力提升及招商引资项目、科技攻关、关键要素服务保障等清单,以“小切口”推动产业“深突破”。
同时,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群,全面梳理产业、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现状,编制产业与科教人一体化创新融合发展系列图谱,探索科产融合工作模式和操作路径。推动制定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研平台服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RDI、光伏、空天动力、输配电等产业创新中心挂牌成立,进一步推动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要素协同赋能产业链群发展。
另外,出台工业用地储备供应和园区建设攻坚、产业项目筹建“全周期”服务等工作方案,夯实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实现“引进即筹建、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建立用地项目联评联审和项目清单推进机制,聚焦拿地、开工、建设、入库等关键节点,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保障项目加快建设、早日投产。特别是今年以来,围绕“两重”“两新”及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方向,形成“纵横两路”打通渠道、“自上而下”组织项目的工作模式,积极谋划重点项目。
截至目前,储备科技产业“两重”项目512个、“两新”项目133个。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西咸比亚迪动力电池和零部件、法士特智能传动系统、巨子生物医用生物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陕西电子芯业时代8英寸产线、三角防务航空零部件等项目年内投产。
在产业协同方面,组织召开光伏、汽车、半导体及光子、输配电产业链协同发展座谈会,推动链内链间企业协作配套、融合创新和场景开放。开展中小企业融链入链专项行动,累计征集各类资源需求4000余项,梳理形成企业配套需求清单、供应商能力提升清单、人才团队需求清单等“三张清单”,全面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另外,出台科技金融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11项发展指标,60条工作举措,推动金融资源供给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适配互促。建成RISC-V、鸿蒙星闪等5类技术适配中心,推动长安计算60万台信创PC生产线量产。工业倍增基金累计已决策子基金23支,规模361.62亿元,覆盖全部重点产业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