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农林产业绘就“田野新答卷”——宁陕县加快推进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9-17 11:02:49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通讯员 杜敏 王金娥)渔湾村金黄的稻田中,村民收割麦穗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梅子镇的百亩猕猴桃园中,个头饱满的果子挂满枝头……

dachshund

金秋时节,放眼宁陕大地,处处是丰收喜景。这座位于秦岭南麓的小城,正以“特色种养、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丰收答卷。

特色种养破局:从“零散分布”到“规模集群”

宁陕县坐拥秦岭腹地的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达96.24%,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林果等资源丰富。但之前,当地农林产业还停留在“散户种植、自产自销”的阶段,品种杂乱、管理粗放,“好资源卖不出好价钱”成了农户的心头难题。“以前种天麻全靠老经验,菌种不行、技术跟不上,一年忙下来也就赚个辛苦钱,有时候还得看天吃饭。”筒车湾镇种植户何大海回忆起过去,满是无奈。

为打破发展瓶颈,宁陕县首先从产业布局入手,围绕“菌、药、果、畜、渔”五大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企业+基地+农户”协同发展模式整合零散资源。一方面,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支持科缘闻达农业公司打造天麻种植基地,引导陕西永盛富华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天麻加工示范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典型大户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典型大户带散户”机制,选拔产业带头人,手把手教农户种植技术、管理方法。

此外,该县结合实际出台《宁陕县支持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积极落实资金保障,修订完善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办法,将核桃、板栗科管、中药材种植、蜂蜜、林麝养殖等特色林下产业纳入奖补范围,充分调动农民种养积极性。

“现在跟着基地种天麻,菌种统一供、技术有人教、收了有人买,去年光种天麻就赚了3万多!”何大海的脸上满是笑容。

如今,宁陕的特色农林产业已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38万亩核桃、板栗等经济林遍布山间,20.22万亩林下经济基地里,天麻、猪苓等中药材长势喜人;1300万袋食用菌、4.5万亩魔芋实现标准化种植,2000只林麝、4.5万箱中蜂的养殖规模稳居全省前列。农民从事生态农林产业实现年人均增收2800元。

dachshund

科技赋能升级:从“经验种植”到“智慧产业”

随着特色产业规模扩大,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升级成了“重头戏”。“之前种玉米,得自己浇水,耗时又费力,再遇到干旱天气,只能干着急。”江口回族镇江河村种植户王显章坦言,山区科技人才短缺、传统种植技术落后,导致农产品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

为促进产业发展搭上“科技快车”,宁陕县打出“产学研合作+科技示范”组合拳。主动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12家高校院所,建立“专家+企业+基地”合作模式,成立核桃、板栗、林麝、中蜂、兰花6个林业产业协会、专家工作站,促进技术转化利用和农林产业发展壮大。

同时,宁陕县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建设,累计建成核桃、板栗、花椒等经济林栽培及林下种植养殖科技示范点9个,辐射带动面积超9000亩,培育规模以上农林产品加工企业7家,54户科技示范主体;同时,大力完善产业链条,目前全县已建设生物医药、食用菌、林果等6条产业链和核桃、板栗加工生产线,产值突破1000万元。

宁陕县还通过包村联户制度提供精准服务,组建专业科技团队,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攻关,并采用“集中培训+田间指导”方式。自2022年以来,已累计培训群众19200余人次。每户年均接受技术指导超5次。同时,发放价值12万元生产器具、物资等,惠及10800余人次。

现在,智慧农业设备走进了宁陕的田间地头,科技正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甜头。“现在引进的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真是帮了大忙,通过管网为农作物施肥,更加省时省力,水肥利用率更高了,我300余亩的玉米有了好收成。”江河村鲜食玉米种植园区负责人王显章满脸笑容地说。

dachshund

产业融合增效:从“单一产销”到“三产联动”

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宁陕县又面临新挑战: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乡村旅游与农业结合不紧密,产业附加值始终上不去。“以前我们种的核桃要么直接卖鲜果,要么简单剥壳卖核桃仁,一斤也就卖十几块;村里风景好,但没跟农业结合起来,游客来了逛一圈就走,留不下、带不走。”城关镇渔湾村党支部书记黄晓勇道出了曾经的困境。

为破解产业融合难题,宁陕县从“延链、补链、强链”入手,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培育了梦阳药业、济世康源药业等3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包括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实现“特色产业有加工企业配套”:核桃被加工成核桃油、核桃仁,魔芋变成魔芋精粉、魔芋爽,中药材被加工成饮片、保健品,有效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我们的核桃油用的是冷榨技术,一斤能卖到120块,比卖鲜果利润高多了,去年加工产值突破400万元。”陕西烨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柯玉霞说。

在推动农旅融合上,宁陕县依托生态优势,着力打造集田园观光、农业体验、旅游民宿于一体的文旅康养产业,构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休闲农业为核心、民宿酒店为抓手、康养度假为亮点、科普教育为助力的生态循环特色产业体系,建成八亩村蜂情谷养蜂观光基地、七里村农林观光示范园等4个田园综合体,以及精品民宿集群33个,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我们村成了旅游景区,游客来村里,既能摘核桃,又能住民宿,还能带走我们的产品,村民的收入渠道比以前多太多了!”黄晓勇感慨道。2025年以来,宁陕县共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7亿元。

同时,宁陕县还打响“宁陕山珍”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3个,打造“宁陕板栗”“秦岭百花蜜”等知名品牌,通过电商平台把“山货”卖向全国。

此外,宁陕县还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成功签出西北地区乃至秦岭区域首笔100万元林业碳汇减排项目和600万元碳汇交易合同,让森林资源变成了“绿色银行”。相继启动两轮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累计流转林地经营权2.94万亩、交易额180万元,参与流转的农户167户年户均增收1.1万元。

从青山绿水间的特色种养、智慧产业上的活力涌动,到农文旅融合的多元发展。如今的宁陕县,生态底色愈发亮丽,农林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步伐坚实有力。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