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凤县,层林尽染。沿着双唐红旅游观光公路蜿蜒前行,一座白墙黛瓦、绿树成荫的村庄跃入眼帘——这里是全国文明村凤县双石铺镇兴隆场村。金秋时节,整齐的房屋与整洁的巷道相映成趣,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里时令蔬菜青翠欲滴,文化墙上农耕文明的彩绘讲述着乡土故事;远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玉米田翻涌着金色波浪,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振兴:林麝共养激活致富新引擎
在陈家湾圣麝园养殖基地,村民李春燕手持饲料桶穿梭于林麝圈舍间。“以前想养却不敢,现在村集体带着干,技术有人教,销售不用愁。”她指着圈舍里活泼的林麝笑道。2021年起,兴隆场村创新推行“合作社+农户+林麝”共养模式:村集体以60%资金控股购置种崽,农户占40%股份,收益按3:7比例分红。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让村民李春燕仅出资30%就养起了8头林麝,去年仅种崽和麝香销售就增收5万元,还能在基地务工赚取工资。
“过去村民单打独斗,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销路不畅等难题。”村党支部书记高红卫介绍,通过整合资源,村里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与中药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目前全村林麝存栏量突破200头,带动3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3-8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集体盘活闲置资源建设云湾山居民宿,结合“花椒采摘节”“苹果王大赛”等农旅活动,去年累计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周边30余人稳定就业。
生态宜居:垃圾场变身“幸福广场”
漫步村中,最直观的变化来自人居环境的华丽转身。曾经堆满建筑垃圾的三组荒地,如今成了村民跳广场舞的文体广场——水泥地面平整开阔,篮球架、乒乓球台设施齐全,四周花坛里月季盛开,石桌石凳上常有老人对弈。“这里以前是全村最脏的角落。”村民乾学明回忆,村干部带着党员连续召开12次院落会,筹措25万元资金,组织志愿者清运垃圾200余吨,历时一年半改造完成。
这场“环境革命”源于“千万工程”示范村的创建。村里推行“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群众参与”机制,将每周五定为“清洁日”,设立“红黑榜”公示卫生评比结果。如今“门前五包”写入村规民约,30名“红小凤”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宣传,5个公益性岗位、10个管护员负责公共区域保洁。
精神共富:文明实践滋养乡风新气象
物质富裕的同时,兴隆场村着力培育“内外兼修”的乡村气质。群众自发组建文艺宣传队,唱歌跳舞丰富文化生活;村史馆里陈列着犁、马灯等老物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举办“道德讲堂”,大力提倡“新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新风尚;“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五届,村民们都在学模范、追先进。去年重阳节,村民自发为留守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宴”,88岁的胡成海抹着眼泪说:“比亲闺女还贴心!”
文化浸润更体现在细节里:村组巷道全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命名,两侧的文化墙都是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公益广告,农户大门口都悬挂着每家每户的家风家训,村广播每天播放自编的“文明小故事”,农家书屋新增农业科技类书籍200余册。村党支部书记高红卫介绍,村里成立了乡贤理事会,由老教师、退伍军人等组成的调解队,成功化解邻里纠纷30余起。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高红卫望着村口的“全国文明村”奖牌坚定地说,下一步,村里将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持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文艺演出、技能培训等特色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同时,依托“全国文明村”的品牌效应,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探索“文明+产业”融合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文明创建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秋日的阳光下,一群孩童在文化广场背诵着村规民约,清脆的童声与远处果园的鸟鸣交织——这方水土正在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用文明之笔绘就的和美画卷,正向着更加绚丽的未来徐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