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生命科学领域有一个世界难题——单个体细胞如何发育成完整植株。9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团队的论文,首次完整揭示了这一全过程。
论文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宪省介绍,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具有更强的发育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无需受精就能发育成胚胎,并且拥有独特的“再生”能力。但它们如何从“普通细胞”转变为“全能性胚胎”,已困扰科学界百余年。
经过20年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在叶片气孔的母细胞富含高量生长素的情况下,大量转录因子形成高度耦合的调控网络,进而激活下游的胚胎发生程序,也就是单个植物体细胞通过基因重编程改变了“命运”,最终发育为完整植株。
植物体细胞重编程形成全能干细胞的分子调控网络。(受访单位供图)
张宪省介绍,这一发现首次定义了“普通细胞”向“全能性胚胎”转变的分子路径,有助于理解植物细胞发育的根本规律,为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再生提供了全新理论支撑,也为珍稀植物种质资源的高效保护、植物合成生物学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相关研究成果在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上的实验正同步推进。(记者张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