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太白县咀头司法所“四步四好”工作法 家庭邻里纠纷调解的创新实践

2025-09-18 14:26:58 来源:西北在线

近年来,太白县咀头司法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探索出“四步四好”工作法,即“快速响应下好预防先手棋、全面倾听架好沟通连心桥、精准核查做好协商压舱石、劝调结合用好化解组合拳”,构建起全流程、规范化、高效性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了重要力量。

快速响应早干预,下好矛盾预防“先手棋”

广泛收集矛盾线索。咀头司法所改变以往“坐等纠纷上门”的被动状态,借助摸排走访、网格巡查、线上留言、群众反映等多种渠道,全面收集矛盾纠纷线索。调解员在获取线索后,会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微信或上门等方式与矛盾双方进行“面对面”沟通,让群众知晓矛盾有人管、诉求可协商、纠纷能化解。

提前介入苗头隐患。建立矛盾纠纷“四色”台账,对收集到的线索进行分类研判。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邻里纠纷或苗头性隐患,联合镇村通过“流动调解室”,依法依理依情对当事双方开展思想开导,努力促使当事人放下芥蒂,通过调解平息纷争。

先期受理简易纠纷。对于排查发现的简单邻里纠纷,按照“三所联调”机制先期受理,调解员主动掌握矛盾化解的主动权,做到及时响应、当场介入、现场调解,确保矛盾在发生地得到解决。2024年以来,已排查矛盾纠纷线索132件,联合村组现场和解84件。

全面倾听知底线,架好诉求沟通“连心桥”

耐心倾听知原委。调解员认真倾听当事人的每一句话,充分尊重其意愿和诉求,不主观打断、指责或评断对方的想法,保证当事人能够把话说完、把委屈诉尽、把事实说清楚,为后续沟通奠定基础。

客观交流明立场。调解员以开放的态度、真诚的提问、公正的观点,采用“一对一谈心、背对背沟通”的方式,在攀谈中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并通过与当事人的互动反馈,探寻解决问题的潜在诉求和心理底线。

共情回应通情感。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调解员注重“共情式回应”,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通过保持视线接触、满足情感需求、给予足够关注等方式,逐步缓解对立情绪、建立互信关系,打开当事人的心结。在处理今年李某因公摔死纠纷中,正是凭借调解员耐心的倾听与交流,搭建起双方沟通的桥梁,避免了家属的过激行为,为后续调解成功争取了宝贵时间。

精准核查多研判,做好调解协商“压舱石”

精准核实查真相。依据纠纷的来龙去脉,调解员一方面查看当事人提供的佐证资料以及与本案相关的法律法规、乡村民约、历史事实等多方资料;另一方面走访问询村组群众,深挖隐性内情,还原事实真相,为调解提供客观依据。

深入研判找关键。组织开展调前研判工作,预判调解过程中的难点和可能出现的分歧,寻找解决纠纷的突破口。通过厘清“法理”层面的争议点,明辨“情理”层面的是非曲直,做到以法引导、以理服人、以情平气,使调解更接地气、更暖人心。

科学评估定方向。推动调解工作从“经验式调解”向“精准化调解”转变,借助专业力量补位和精准分析,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矛盾纠纷化解方案,确保调解过程方向不偏、措施精准、成效显著,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率,降低矛盾升级风险。

劝调结合巧施策,用好纠纷化解“组合拳”

专业联动与分层施策相结合。联合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乡贤理事、行业专家等多方力量,构建“1+N”专业调解体系。通过“三所联调”机制,分析研判矛盾等级、制定专项调解方案、开展多轮次思想疏导,打通当事人“法理+情理”的纠正壁垒,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回访跟踪与履约保障相结合。达成调解协议后,司法所并非“一调了之”,而是根据纠纷性质设定“跟踪”节点,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方式监督履约情况。对于涉及经济赔偿、行为约束的协议,及时进行司法确认,以“双保险”保障当事人依法履行协议,防止矛盾反弹。

方法实践与经验启示相结合。2025年上半年,咀头司法所累计调解邻里纠纷32件,其中经济纠纷6件、合同纠纷2件、婚姻纠纷1件、其他邻里矛盾23件,有力维护了咀头地区的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调解经验、完善成功案例、优化工作方式,结合基层治理的司法实践,进一步发挥调解员的“主心骨”作用,激活多元力量的“协同力”,筑牢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咀头司法所的家庭邻里纠纷调解“四步四好”工作法,将“速度、温度、精度”贯穿于矛盾化解的全过程。通过可操作性的“四步”流程,有效减少了调解工作的随意性,在高效推动乡村邻里矛盾纠纷化解的同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太白司法“枫桥式”工作作风带来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为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于尧)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