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随着DJ502次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从西安北站缓缓驶出,一路向北开往延安,标志着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铁路局”)组织实施的西延高铁联调联试工作,在前期开展逐级提速试验的基础上,正式启动最高测试速度等级提速试验。当天,列车顺利开出时速385公里的试验目标速度值,为线路后续开通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逐级提速试验,是指根据联调联试试验大纲要求,安排综合检测列车在线路上逐步提升试验速度。按照联调联试工作计划,西延高铁逐级提速试验需要按照时速140公里至时速385公里20个等级进行测试,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在线路上逐步提升运行试验速度,直至达到线路设计时速的110%。
为保障西延高铁联调联试工作的高效推进,西安铁路局联合西成客专陕西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等20余家单位,成立联调联试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运输组织、设备保障、检测测试等七个工作组及八个专业小组,明确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实行每日碰头会、交班会制度,确保问题闭环管理。针对西延高铁沿线黄土梁塬地形复杂、隧道占比高的特点,技术团队提前研判风险,绘制作业流程图与风险防控图谱,确保联调联试工作有序开展。
“自西延高铁全线启动联调联试以来,我们已组织完成多轮各速度等级测试,累计开行试验列车近百趟次,收集各类检测数据数万条,为此次最高测试速度等级提速试验提供了充分技术支撑。此次提速试验的成功,标志着线路设备已达到高速运行的条件。”西安铁路局科信部副主任邓军说。
在10月1日的最高测试速度等级提速试验现场,综合检测列车犹如黄色闪电穿梭于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之间。列车搭载的数十套传感器、摄像头及检测设备全面运转,实时捕捉轨道几何参数、弓网接触状态、通信信号传输质量等关键数据,全方位“体检”线路各系统在极限状态下的匹配性与稳定性。
作为陕北革命老区首条高速铁路,西延高铁穿越黄土高原沟壑区,沿线地质地貌十分复杂,达到385km/h最高测试速度意味着西延高铁单列逐级提速试验顺利完成,为后续重联逐级提速、全线拉通试验及开通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联调联试是高铁从建设阶段迈向运营阶段的关键验收环节。我们以安全管控为核心,组织施工单位对全线防护栅栏、桥梁救援通道等安全设施开展全封闭检查;针对提速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确保及时整改验收,为西延高铁提速调试提供坚实保障。”西成客专陕西公司西延指挥部高级工程师王昌介绍。
接触网作为高铁“动力之源”,其精度直接决定列车受流稳定性,时速每提升10公里,导线张力匹配、线夹安装角度都需重新校准。在接触网系统调试中,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聚焦弓网关系核心指标,创新采用“信息化监测+动态调整”方案,提前复检校准2.3万处吊弦,通过调整导线弹性保证线路顺直,使其平直度严格符合标准;同时优化接触网悬挂参数,将动态性能指数(CDI)稳定控制在优秀水平,并结合实时沉降监测数据精准调整轨道几何参数,实现“毫米级”控制。
“385公里时速,意味着列车每秒行驶距离超过100米,控车难度远超常规运营。”全程参与逐级提速试验的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动车组司机王森坦言。他拥有6年高铁驾驶经验,是20名西延高铁首发储备司机中的一员,“在此次测试中,列车ATP安全防护设备处于隔离状态,运行速度完全依靠人工控制,制动时机误差必须控制在1秒内。为了实现精准操作,我们提前在模拟系统中演练了上百次,就是要确保万无一失。”
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是陕北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是国家高速铁路网包(银)海高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在建设的西渝高铁共同形成南北大通道,是陕西省“米”字型高铁网主骨架的重要构成,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线路全长299.8公里,建设标准为双线高速铁路,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线路建成投入运营后,西安至延安的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2个半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对提升陕西省区位优势和全国铁路网枢纽地位,加快构建包海高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优化国家高速铁路网络布局,服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助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西延高铁联调联试已完成38%的测试任务,后续将重点开展信号系统测试、运行图参数测试与故障模拟等项目。“从线路铺轨到联调联试,每一步都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邓军说,“我们将持续精雕细琢,力争让这条‘奔富线’早日惠及沿线群众。”
通讯员 李弢 张伟 何振波 葛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