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专家学者齐聚郑国渠首遗址 多维解码千年水脉文明之光

2025-10-03 08:50:58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记者 吕新涛)10月2日,“秦脉永续·寻渠千年——对话郑国渠”文化交流活动在享有“天下第一渠”盛誉的郑国渠首遗址区启幕。来自历史、文化、农业、考古等领域的五位顶尖学者汇聚泾河之滨,以一场深度对话与智慧碰撞,从多维度深入解读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蕴藏的千年奥秘,助力秦文化与古代水利文明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华。

微信图片_20251002220303_957_37

本次活动通过多个平台进行高清直播,使全国观众得以沉浸式“云游”郑国渠首遗址,跟随主持人陈爱美老师的引导,聆听学界泰斗的精辟论述,为文化研究者与广大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多维对话层层深入 揭示古渠不朽价值

活动中,专家学者围绕郑国渠的核心价值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对话由表及里,从宏大的文化内涵到精微的历史细节,从严谨的遗产保护到深远的当代启示,全方位、立体化地解读了这份跨越千年的水利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永恒价值。

微信图片_20251002220256_953_37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教授,从郑国渠的治水实践切入,深刻阐释了其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并剖析了郑国渠的修建对于古代民生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历史地理专家王双怀教授,生动讲述了韩国“疲秦之计”如何阴差阳错成就了“强秦之功”的历史典故。他进一步指出,郑国渠仅高干渠与主干渠的工程规模即达三百余里,其浩大程度堪比同时期秦国兴建的万里长城。

微信图片_20251002220300_955_37

农史研究权威樊志民教授,重点介绍了郑国渠建设中所运用的“横绝”技术与“淤田压碱”技术。这些先进技术不仅造就了关中“沃野千里”的农业奇迹,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灌溉管理体系,为后世留存了丰富的水利文献资源。

微信图片_20251002220258_954_37

考古学家赵丛苍教授强调郑国渠这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仅是一条古老水渠,更是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治水兴邦”史。考古印证了文献记载的“淤灌改土”“横绝诸河”等工程智慧,正是其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的关键。同时,遗产保护以实证为基础,读懂历史密码,才能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他指出,郑国渠的建造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工程实践中的一次完美诠释。

青年考古学者赵汗青老师则从亲身参与遗址考古的经历出发,分享了如何运用激光雷达扫描技术与历史卫星影像进行对比研究,并在渠道走向、建筑遗迹、工程技术及修渠劳工居住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发现。 

跨界互动启迪未来 千年智慧润泽今朝

在随后的“跨界对话”环节中,现场媒体记者与高校学子踊跃提问,议题涵盖“文旅融合背景下郑国渠文化IP的塑造路径”“水工郑国生平史迹的深入考察”“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的特色差异”“现代考古技术如何挖掘遗产当代价值”以及“未来考古工作计划”等前沿领域。五位专家对此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答,使千年水利文化遗产与当代公众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微信图片_20251002220305_958_37

活动期间,泾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利荣表示,各位专家学者对郑国渠历史密码的深度解读,令人深受启发。其所提供的历史镜鉴、现实思考与未来展望,为公众理解郑国渠开启了全新视角,更为下一步推进遗址活化利用、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指明了清晰方向——即始终将文物保护置于首位,唯有固本培元,方能使遗址焕发时代生机,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微信图片_20251002220302_956_37

此次文化交流盛会虽已落幕,但对郑国渠首遗址的探索与解读实则开启了新的篇章。千年渠水,奔流不息,承载着一段厚重的秦史,映照着中华民族的治水智慧与文明脉络,必将永续传承,泽被后世。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