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白水县西文化村:党建引领破困局 集体经济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10-14 10:56:42 来源:西北在线

“春天赏花看景,夏天丰收揽‘钱景’”,如今走进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关街道西文化村,曾经土地贫瘠、劳力短缺的困境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设施大棚里的瓜果飘香、连片油菜田的金黄灿烂,以及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2025年,该村集体收益30余万元,用党建引领、产业创新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强班子聚合力,破解发展“领头难”

作为煤矿沉陷区村,西文化村曾因土地贫瘠、青壮年外流面临耕地撂荒难题。转机始于村党总支的“头雁领航”——以党建为核心打造坚强领导班子,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干部先行、群众紧跟”的良好氛围。

为破解人才短板,村里从优秀返乡大学生中选拔有知识、懂经济的年轻人进入班子培养,既强化了党总支的决策与执行能力,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正是这支“带不走的队伍”,成为后续产业发展、乡村蝶变的核心力量。

整资源创品牌,激活产业“新动能”

“要让土地生金,得先把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西文化村的破局思路,从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开始。

2024年初,借助发改局苏陕协作项目,村里新增3架温室大棚,扩大“绿宝儿”富硒甜瓜种植规模;邀请本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雷格格担任农副产品公益代言人,让“绿宝儿”商标知名度快速提升。2023年,首届油菜花观赏及甜瓜采摘节、“村乒赛”接连举办,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让游客走进田间体验亲子采摘,更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打响品牌,当年4架甜瓜、吊篮西瓜大棚就实现收益15万余元,带动10户11人就业。

在油菜种植上,村里更走出了“集约化”新路:2023年以每亩200元流转土地400余亩,加上农户托管的200余亩,实现600余亩连片种植,让“村民变掌柜、合作社变管家”。统一租赁农机降低成本,每亩机械费用仅80元;成立油菜种植合作社,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签订协议获取种子、农技支持;争取150万元苏陕协作专项资金建设食用油加工厂,推动“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加工厂投产后日均产油量达2400斤,真正让“好油菜”变成“好油品”。

优管理强科技,筑牢发展“硬支撑”

产业要长久,管理和科技是关键。西文化村创新建立“党总支+理事会+监事会”管理格局:党总支定规划,理事会抓管理,监事会督公平,再通过“党总支→合作社→技术员→小组长→工人”的管理链条,实现责任明晰、奖罚分明,激发干群干事热情。物资管理上,专人负责采买、储存、登记全流程;财产管理中,监事会定期监督检查,确保集体资产使用公开公正。

科技赋能更让产业发展“如虎添翼”。村党总支带领“两委”干部赴省内外考察学习,联合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根据村里的气候、土壤条件定制种植方案;定期邀请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专家开展培训,把脱贫户培养成“种植好手”;依托科技单位监测自然灾害,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让“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

延链条促融合,书写振兴“新篇章”

“不只种得好,更要卖得好、笑得久。”西文化村把产业振兴的目光投向“三产融合”,推动设施农业、油菜种植、水果玉米种植与文旅、研学深度绑定。

村里计划与陕西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合作建设油菜试验田,促进产学研转化;与教育局签订“农业研学”协议,让学生和家庭认养土地或大棚,全程参与播种到收获,以研学带动旅游,以旅游反哺产业。如今的西文化村,不仅是农产品生产基地,更成为白水县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展望未来,西文化村党总支书记刘王杰信心满满:今年计划种植“高寒油”1000亩,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以集体经济壮大带动产业振兴,让乡村不仅有“风景”,更有“钱景”,在白水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本报记者 乔刚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