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紫阳:“千万工程”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5-10-23 15:01:52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通讯员 郑晓虎 吴志敏)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抓手,“千万工程”的深入实践,正在安康市紫阳县的青山绿水间结出丰硕成果。近年来,该县以党建为引领,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协同并进的“和美之路”,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展现了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实践图景。

腊竹村:从“山大沟深”到“省级示范”

走进焕古镇腊竹村,满山绿意扑面而来,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数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以前不是这样,交通和卫生条件各方面都不太行。”村民石群美回忆道。

变化,源于“千万工程”的精准落地。紫阳县高度重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将腊竹村定位为“山地版和美乡村”进行重点打造。镇村干部沉下身子,长期入户,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从2024年开始,利用70天的时间,让腊竹村实现了大变样。”腊竹村党支部书记余恒明介绍,“从一个普通的山区村庄,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和美乡村,并在2025年持续巩固提升。”

石群美家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她家的房屋外立面焕然一新,昔日狭窄泥泞的入户路变成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房前屋后的土地经过精心规划,变成了规整实用的小菜园。“房子现在都改得差不多了,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她满意地说。

基础设施的飞跃是腊竹村蜕变的关键。目前,村内统一规划的20个污水处理站建设正酣。在复杂山地地形中,无人机承担起基础材料的运输任务,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以前全靠人力肩挑背扛,现在用无人机驮运,轻松太多了!”施工人员文正才感慨。预计该项目将于11月底竣工,届时污水将实现无害化处理,处理后的中水还可用于茶园灌溉,实现循环利用。“我们山大沟深,农户居住分散,就从每一户入手,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余恒明表示,目标就是让村民住得舒心、安心。

最让茶农们交口称赞的,是蜿蜒在茶山间的7800多米单轨运输车。它覆盖全村200余户茶农的2500余亩茶园,使茶叶和肥料运输的人工成本降低了超过80%。“单轨车用于运肥、运送鲜叶,省去了大量人工搬运环节,大大降低了茶园管护成本。”余恒明补充道。

借力“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腊竹村还新建了文化礼堂、图书室、文化活动广场,邀请专业团队绘制文化墙、悬挂家风牌,着力打造一步一景的和美乡村。“未来,我们将在党建引领下,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才振兴等方面继续努力。”余恒明说。

塘么子沟村:党建引领下的业态创新

与腊竹村相邻的城关镇塘么子沟村,同样焕发着勃勃生机。这里探索“党支部+党员+产业+群众”的发展模式,党员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响应。

一处处闲置厂房被改造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茶宿”。“这房子闲置着,村上建议利用起来。我们这儿交通方便,国道就从门前过,场地也宽敞。”村民杨德春正忙着装修。“请的西安设计师,规划了七间客房,年内肯定要弄好。”

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庭院茶馆、富硒茶宴、农耕研学、文化创意……在村委会周边的“半里巷”,一条集休闲、娱乐、打卡功能于一体的“山茶集市”步行街正在成型。“起初群众对打造院落茶馆有顾虑,我是党员干部,就率先带头,消除大家的疑虑。”塘么子沟村党支部书记金鹏介绍。“目前已打造好的五户庭院中,有两户是党员。下一阶段的目标是把整条‘半里巷’变成吸引游客的山茶集市步行街。”

今年,该村精心打造的“乡创客”空间,成为破解创业难题、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平台,吸引了返乡大学生和民间资本,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露营基地、农家乐生意红火,即使在旅游淡季的周末,也能吸引不少游客。“通过乡创客空间,我们的茶宿在今年‘十一’假期,尽管是阴雨天,也连续五六天满房。”金鹏介绍道。“我们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现在正努力将大规模闲置的茶叶加工厂房和农房合理利用起来,发展庭院茶馆、乡村茶宿、富硒茶宴等,坚持走茶旅融合的发展路线。”

塘么子沟村按照“面上干净整洁,线上回归自然,点上精致出彩”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净美庭院”创建紧密结合,通过微改造、小改进、精提升,全面推进民居改造、环境整治等工作,被评为安康市“五美庭院”示范村。城关镇副镇长潘庚说:“通过‘党支部+党员+产业+群众’模式,引导鼓励群众发展富硒产业、乡村茶宿、庭院茶馆及农耕体验、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旨在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紫阳县坚持系统规划、示范引领、全域推进、突出特色的总体思路,通过建立领导体系、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督考体系、标准体系,统筹抓落实,着力打造彰显秦巴山水灵动之美、具有紫阳特色的山地版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神形兼备的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