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紫阳:“教共体”让城乡孩子共享同一缕阳光

2025-11-04 14:33:06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通讯员 储茂银)近日,紫阳县蒿坪镇初级中学教共体联合备课组线下教研活动在成员校焕古镇九年制学校举行,来自双安镇九年制学校、蒿坪镇初级中学、汉王镇初级中学、焕古镇九年制学校的教科室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了一场旨在深化教学共研、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的智慧碰撞。

这是紫阳县全域推进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该县组建起8个义务教育“教共体”,覆盖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26778名学生、1868名教师,通过“五共四联三提升”机制,进一步促进山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个联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终于体验到了无人机的飞行,感觉很奇特。今后我要努力学习,以后也成为一个科学家,为社会做贡献。”11月3日,紫阳县高桥镇中心小学学生夏紫涛开心地说。

原来,在紫阳小学教共体举办的“智联未来·创享成长”主题科创社团观摩体验活动中,来自“教共体”成员校高桥镇、城关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核心校——紫阳小学科创中心与智能机器人进行语音对话,用无人机进行特技飞行,孩子们亲手操作这些“黑科技”,体验到了科技的魅力。

“虽然很多儿童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但科技教育不能落后,我们将发挥好‘教共体’核心校的优势以及城乡联动、校际联动作用,加强与成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让科技教育覆盖到更多山区孩子。”紫阳小学校长张培志说。

据了解,紫阳县建立起的8个义务教育“教共体”将全县36所义务教育学校串联在一起,通过创新“四个联动”即:城乡联动、校际联动、教师联动、教研联动,进一步打通城乡、校际、教师、教研之间的壁垒,形成纵横交错、立体高效的协同发展网络。

城乡联动让城乡学校通过教共体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了城乡教育双向赋能、互动共荣的良好局面。校际联动让各学校频繁互动、深度合作,使弱校变强、强校更优。教师联动为乡村教师提供了近距离学习、全方位提升的机会,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教研联动,将教共体的合作从管理层面、活动层面深化到了内涵发展的核心层面,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支点。

“五共融合”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方程就像一座天平,左边和右边一定要保持平衡!”10月29日,在紫阳县汉王镇初级中学七年级的课堂上,教师万传丽正在形象讲解一元一次方程。

“万老师的课堂特别活跃,她的讲解方式通俗易懂,大幅提升了我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冯优欣雪说。

今年春季学期,蒿坪镇初级中学教共体核心校——蒿坪镇初级中学教科室主任兼数学教师万传丽作为骨干被派往成员校汉王镇初级中学任教。

“过来以后,我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路,也要给成员校的同学科老师带来一些好的教学经验。”万传丽说。

紫阳县“教共体”实行“县管校聘”和“双向流动”。像万传丽一样,2025至2026学年,紫阳县共交流教师128人,其中“教共体”之间交流67人,“教共体”内校际流动61人;按人员性质交流学校领导34人,骨干教师41人,青年教师跟岗30人,薄弱学科教师调剂23人,全县进一步形成“师资共用”的良好局面。

“紫阳县‘教共体’实施‘五共融合’机制即:管理共进、师资共用、资源共享、文化共融、考核共评,这样能很好地解决教师有序流动、紧缺学科人员不足、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以及乡村学校师资薄弱、结构性缺编等各种问题,让优质教育资源内共建共享,引导‘教共体’各学校从各自为战转向荣辱与共,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紫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刘登全说。

“三提升”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Good morning,teacher!”9月23日,上课铃响,紫阳县蒿坪镇双星小学四年级教室传出学生们标准的英语问候。

这所曾因缺乏专业教师而无法开设英语课的村级小学,迎来了教共体核心校——蒿坪镇中心小学专业教师为期一年的下沉交流。

“随着教共体改革的深入推进,孩子们终于告别了跟着软件学英语的枯燥课堂,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42名学生也从镇中心学校回到了家门口上学。”双星小学校长刘俊欣慰地说。

据了解,2025年以来,紫阳县义务教育阶段出现“回流潮”,共有216名学生从异地(含县城71人、县外145人)返回户籍地乡村学校就读,乡村学校吸引力明显增强。

“一节好的课堂,我们必须要清楚设计初衷、教学方法选择以及学生能力培养和目标达成。”10月31日,向阳镇九年制学校教共体充分利用网络,将向阳核心校和洄水镇、界岭镇两所成员校的青年骨干教师“集合”起来,大家通过“线上”的形式分享教学经验。

“我们建立起25个同年级、同学科备课组,统一教研活动时间,实现了教研同频和三校的文化共融,促进了我们整个教共体协同发展。”紫阳县向阳镇九年制学校教共体核心校校长梁明华说。

得益于“教共体”建设,紫阳县实现了教育质量、师生素养、家长满意度的持续“三提升”。教师成长路径逐步拓宽,教师专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今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在省、市教育教学大赛中获奖81人次,其中乡村教师获奖37人次,占比达46%。2025年,全县乡村学校新增三级三类骨干教师38人;6人入选省级教学能手培养对象,乡村教师占据3人。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更加积极向上,在共享优质资源、参与多样活动中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培养了特长,实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