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覃津津)立冬将至的紫阳县,寒气已悄然凝结,山间的茶树仍擎着苍绿,与坡上泛黄的银杏相映成趣。录音棚内,57岁的紫阳民歌手李德堂深吸一口气,一嗓子吼出了《花花太阳花花云》:“花花太阳(呃嗨哎那)花花云(唻哎),花花乖姐长成(啰嗬哦)人(咧)……”那高亢的通山调,带着山野特有的质朴,穿透录音棚的玻璃窗,在寂静的山谷间悠悠回荡。“这首歌我唱了几十年,今天能被存进‘数字库’,值了!”李德堂搓了搓手,眼角眉梢都浸着藏不住的欣慰。
这一幕,正是紫阳县抢救原生态民歌工作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跟其他地方传统民歌一样,也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参与度低、传承断层风险加剧的挑战。如何让这项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一场守护文化根脉的接力行动正在这片茶乡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再晚几年,很多珍贵的民歌可能就永远消失了!”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佩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泛黄的油印本《紫阳民歌》,其中记载的许多风俗歌曲,如今已无人能完整演唱。这份出版于上世纪的手抄本,记录着许多濒临失传的古老曲调。
2023年8月,王佩参与了县人大组织的民歌立法调研工作。调研团队先后赴四川南充、西昌,贵州黎平、榕江,湖北利川,陕北榆林等地考察。“这次调研让我深受触动。”王佩回忆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紫阳各乡镇都成立了业余剧团,从业人员近千人。而现在,除了民歌公司的20余名专业演员外,活跃的民间社团屈指可数。”
一组数据更令人忧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次民歌采录中,共收录了100多位民间歌手的5000多首曲目。如今,这些优秀歌手大多已离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民歌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王佩的语气中透着紧迫感。
转机出现在2025年3月1日,《安康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以此为契机,紫阳县于同年5月启动了民歌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对散落在民间的原生态民歌进行系统性抢救。“我们不仅要记录旋律和歌词,更要完整保存演唱风格、历史背景和传承人的口述历史。”王佩介绍道。
这项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许多老歌手居住在偏远山区,有的甚至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抵达。更令人痛心的是,在采录过程中,不时会传来某位老歌手离世的消息。“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都让我们倍感压力。”紫阳民歌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组成员金存说。
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10位原生态民歌手的采录工作,并初步搭建起数字资源库的框架。按照规划,到2027年将建成包含音频、视频、图文等多媒体资料的完整数据库,同时出版四卷十册的《紫阳民歌全集》。这些珍贵资料不仅将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撑,更将成为紫阳民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们正在和时间赛跑。”王佩站在资料室里,周围堆满了待整理的录音带和手稿,“每一首被记录下来的民歌,都是留给未来的文化瑰宝。”窗外,又一阵山歌飘来,仿佛在回应着这份文化守护的执着。
如今,紫阳民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活态传承、创新表达、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让传统民歌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光彩。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