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紫阳洞河:百年古戏楼焕新声 奏响群众文化振兴曲

2025-11-11 10:26:47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通讯员 杨涛 王国祥)“古调唱新声共享文化盛宴,文心连民心共绘振兴图景”——这是紫阳县洞河镇居民何仁林在古戏楼广场上挥毫写下的对联,字字句句道尽百年戏楼的新生。这座矗立于秦巴山间的清代古戏楼,曾是紫阳码头文化的璀璨地标,也一度在时代变迁中沉寂。如今,在洞河文共体分中心的赋能下,它摇身变为新时代群众文化共享的“黄金纽带”,让山间文化活力奔涌不息。

文共体搭台,古戏楼重焕生机

洞河镇古戏楼始建于清代,青砖黛瓦间沉淀着紫阳码头文化的烟火记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限于功能老化、活动断层,这座老戏楼逐渐淡出群众视野。近年来,洞河镇以古戏楼为核心载体,依托紫阳县文共体总中心构建的“点单配送+常态活动”服务体系,整合镇内文化资源、乡土人才、活动场地等要素,让沉寂的古戏楼重新“活”了起来。

“我们深挖洞河‘戏窝子’的文化底蕴,把闲置的古戏楼打造成集文艺演出、文化展览、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文化枢纽。”洞河镇负责人介绍,如今古戏楼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超30场,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文化乐园”。

节假日添彩,文化盛宴暖民心

每逢节假日,古戏楼广场便是洞河镇最热闹的“文化客厅”,特色活动轮番上演,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其中,春节期间的“洞河瑞光・羊汤纳祥”活动更是成为全镇的“文化名片”。

为了办好这项活动,镇文共体分中心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备:组织50余名乡土艺人排练社火节目,从服饰道具的配色到动作编排的细节都反复打磨;活动当天,古戏楼前龙灯蜿蜒起舞,彩龙船在河畔碧波中穿梭,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更贴心的是,戏楼旁还支起一口大锅,新鲜羊肉搭配各类香料在锅中翻滚,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将热气腾腾的羊汤分装到碗里,分发给现场群众品尝。同时,结合“送五福”活动,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也在现场开展义诊服务,测血压、答疑解惑,让群众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收获满满的健康关怀。“社火表演有老辈人记忆里的味道,还能免费喝羊汤、测血压,这样的活动既接地气又暖民心!”居民徐永娟的赞叹,道出了众多群众的心声。

日常有好戏,小剧场点亮乡村

从今年10月起,洞河镇文共体分中心依托古戏楼打造的“戏楼小剧场”,更是让群众的文化生活“天天有精彩”。小剧场每周四下午准时开演,从未间断,逐渐成为洞河镇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

小剧场的节目内容丰富多样、贴近群众:既有紫阳民歌教学、相声小品等轻松有趣的节目,也有洞河乡贤登台讲述本土逸闻趣事,让年轻一代了解家乡历史;镇文共体分中心还以此为契机开展文化培训,邀请专业老师定期授课,内容涵盖民歌演唱、舞蹈编排、戏曲表演等。不少群众通过培训,从“台下观众”变成“台上演员”,参与热情越来越高。“以前总觉得文化活动离自己很远,现在每周都能来戏楼唱唱歌、跳跳舞,还能上台表演,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参与培训的村民王秀莲笑着说。

走出去展示,文化成果传美名

古戏楼孕育的文化成果,不仅滋养着洞河百姓,更走出镇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以紫阳县“开麦吧茶乡”文化活动为契机,洞河文共体分中心积极推动镇内优秀文化节目“走出去”,让洞河文化不断绽放光彩。

“开麦吧茶乡”活动旨在挖掘和展示县域内的优秀民间文化,洞河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古戏楼作为专属排练基地,精心挑选节目、打磨作品。筹备过程中,工作人员组织骨干演员深入挖掘洞河的戏曲文化、码头文化、茶文化,将这些独特元素融入节目创作,打造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品节目。其中,原创节目《多彩洞河》极具代表性——它以洞河传统船工号子为基础,融合紫阳民歌的婉转激昂与茶乡的风土人情,演员们用铿锵有力的演唱和生动形象的肢体表演,展现出洞河人民勤劳朴实、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为了提升节目质量,镇文共体分中心还特意邀请专业老师到古戏楼指导,从唱腔的起伏、动作的协调性到舞台表现的感染力,逐一进行打磨。最终,在“开麦吧茶乡”县级总决赛中,洞河镇凭借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表演,赢得评委与观众的一致好评,斩获季军。

古戏楼的文化纽带作用不止于县域内。今年9月6日,洞河文共体分中心携原创节目《茶乡美》登上岚皋“村BA”冠军之夜舞台,将古戏楼传承的码头文化、戏曲元素与紫阳民歌巧妙融合,以“非遗新唱”的形式惊艳全场,赢得万余名观众的热烈掌声。

如今的洞河古戏楼,早已不是单一的演出场所,而是成为承载洞河文化历史的特有符号。在文共体的赋能下,它串联起非遗传承、区域文化交流、民生服务等多元功能,用一场场精彩活动、一个个文化成果,书写着新时代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