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深处暖意浓,民生小事见初心。紫阳县以“办小事,暖民心”行动为抓手,将民生温度注入寻常巷陌,瓦庙镇的生动实践正是这场民心工程的鲜活注脚。一件件实事落地生根,一次次互动情真意切,不仅让“暖民心”成效可感可触,更书写了干群双向奔赴、同心筑梦的时代篇章。
干群距离归零,陌生感彻底消融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扎根一线的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赢得民心。瓦房村党支部书记唐有利将私家车变为“助农专车”,每周两次往返县城帮留守老人代销土豆、蜂蜜,自掏油费不计回报;新光村网格员唐前龙在暴雨致道路塌方时,冒险跨20公里帮五保户宋福国代办出院手续,让老人逢人便夸“比亲人还靠谱”。曾经“脸熟不知名”的隔阂,在这些小事中悄然消融,群众递上的一杯热水、拉着不放的家常,正是干群心贴心的最好见证。
政策认同升级,沟通从“说服”到“共情”
小事连着民心,枝叶总关情。过去政策入户宣传因沟通方式的局限,导致信息传递效果不佳,如今干部优化讲解方式,在为民办小事的过程中去宣传政策,这使得群众不仅愿听,更能相互理解。宣传农村合疗时,有村民因自感身体好不愿参保,其他村民则主动在群里细数干部办实事的过往,佐证“干部真心为咱们好”,最终促成参保;新光村8个偏远村组村民多有慢性病,新光村党群连心工作队队员曾齐琦记下诉求后,镇里迅速组建“流动医诊队”每月上门送诊送药,后续健康政策宣传时,村民主动扩散消息带动更多人配合。真心换真心,让政策落地更顺畅。
互信基础筑牢,诉求认知更趋理性
信任生于细微,理解源于实干。曾经群众办事不成易抱怨“干部不作为”,如今更多了份理解包容。老庄村坑洼土路影响出行和农产品外运,村党支部书记彭强记下诉求后,镇政府34天内启动修缮工程,施工中村民主动协调占地问题;新民村一位大叔不识字,不了解尘肺病救助政策,新民村党群连心工作队队员丁祥瑞联合相关部门帮他整理资料、梳理流程,即便审批暂未完成,大叔也反复说“干部们尽力了”。理性诉求、包容以待,让干群关系在理解中愈发紧密。
双向温暖循环,干事热情持续高涨
干部用小事焐热民心,群众用真心回馈干部,形成良性循环。强降雨导致毛瓦路多处垮塌,60余名学子返家受阻,镇村党员干部联合村民志愿者连夜清障、分段护送,当晚将所有学生安全送回,家长们自发送来热水干粮;党员唐有利帮村民代销7000斤农特产品增收1.5万元,村民金勋华硬要塞给她一罐蜂蜜:“这甜的,就像你办的事!”群众的认可驱散了干部工作中的委屈,更激发了干事热情。截至目前,瓦庙镇累计办理民生实事347件,办结率达98%,形成“干部用心办事—群众真心认可—干部更尽心服务”的正向循环。
小事不小,民心为大。紫阳县“办小事,暖民心”实践证明,把群众“小事”办实办好,就能汇聚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温暖,既暖了民心、聚了合力,更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秦巴大地上绽放光彩,为新时代干群关系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通讯员:陈浩轩 )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