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一至二〇二二年考古发掘区回填之后航拍照。

二〇二三年考古发掘区回填之后航拍照。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窑址。
经过2021—2024连续4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揭露出包括6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在作坊区内发现辘轳遗迹、瓷土加工池、釉料缸、加工石英遗迹、烘坯遗迹、灶及研磨石等。同时,在窑场周围0.3公里的范围内还发现了瓷土、石英、煤、石灰、水源等制瓷原料和燃料,是一处具有瓷器生产闭环系统的窑址。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规定,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须对发掘区进行回填。考虑到当前该遗址尚不具备建设窑址博物馆进行对外展示的条件,为加强对苏峪口瓷窑址的“活”化利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决定对2021—2023年度发掘区采取展示性回填。
所谓“展示性回填”,即在实施窑址回填的同时,在地表对窑址的重要遗迹及功能分区进行标识,待将来清除回填土及标识物后,即可恢复窑址原貌,实现原址展示。这既便于今后开展研学教育活动,也为将来建设遗址博物馆奠定良好基础。
苏峪口瓷窑址展示性回填工作严格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宪章和国内法律法规,秉持“大考古”理念,突出“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可逆性”的保护原则,进行“设置隔离层”“加固遗产本体”“标识重要遗迹”“遗址正式回填”“区域防洪治理”“遗迹二次防护”“竖立展板、说明牌”和“环境整治恢复”等工作。
首先,清理遗址周边环境,确保工作区域的整洁与安全。在回填材料和遗迹之间铺盖毛毡或牛毛毡作为物理隔离层,再于隔离层之上进行加固干预。明确区分遗址本体和后期干预,突出了遗产保护的“可识别性”和“可逆性”;其次,明确窑址的组成部分,按照遗迹原有形制结构,在隔离层外用匣钵块、石块等自下而上对窑炉外墙、房址墙体等各个遗迹进行加固处理;第三,除4座窑炉及其聚风墙外,对重要遗迹如瓷土加工池、练泥遗迹、加工石英原料遗迹等用毛毡覆盖隔离后,按照遗迹原有轮廓,在其上用匣钵进行垒砌加固至略高于地表。重要遗迹区还在回填后的地表种植不同种类的贺兰山绿植用以区分,并设置说明牌,做到“地下遗迹可见于地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填材料选择方面,使用发掘区填土、石块和匣钵。在2021至2023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便对发掘区填土进行分类堆放——发掘区0.15米厚的表土由于包含大量本区的植物根系和种子而单独堆放,再对其下的砂土和岩石块、匣钵分别单独堆放。岩石用于垒砌保护探方剖面和加固窑炉墙体,匣钵用于标识重要遗迹;砂土是回填的主要土料,将砂土回填至合理的高度后覆盖表土层,浇水后即长出贺兰山地区原有的绿植,既做到考古遗产“材料与材质”的真实性,又做到文物保护与环境恢复相统一。
考虑到贺兰山内部为小气候,风大雨多,且常伴有野生动物如岩羊、马鹿等出没,极易对加固体和标识物造成破坏;同时鉴于2021—2023年清理的4座窑炉,物理结构稳定,受冷热影响小,于是在窑炉之上搭建了轻钢大棚,还在棚顶铺设牛毛毡和一层灰砂,既防止大风对顶棚的破坏,又使顶棚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此外,又对匣钵加固、标识的重要遗迹和墙体,加盖不易腐蚀生锈的防护网,最大限度地保证遗迹本体的安全与稳固。在发掘区周围及沟边散置的用于加工脉石英的研磨石,我们在完成记录、绘图、拍照等工作后,将体形较大不易运到室内的研磨石收集于窑址区周边,并加盖不锈钢架防护网进行保护和现场展示。
在回填区,可以看到竖立的8块展板,清楚展示了历年发掘后的窑址各功能分区及回填现状。通过回填前后的照片对比,并附简要的文字说明,使观者对回填后的窑址区有更深刻的了解。另外,还在窑炉、瓷土加工池、练泥遗迹及烘坯遗迹等、关键柱及研磨石的保护网上设置说明牌,说明牌的内容包括遗迹照片、线图及简要的文字说明等。
与此同时,为初步实现苏峪口瓷窑址的展示与参观功能,采用从贺兰山采集而来的石板与碎石块,铺设了数条石砌小路,将多处遗迹节点有机串联起来,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参观人流,避免对遗址回填区域新移栽绿植的踩踏破坏,也初步建立起一条清晰、合理的展线,有助于参观者按序游览、理解遗址格局,提升了参观体验与保护管理水平。
“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在回填后的遗址上覆盖遗址发掘区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和种子的表层土,使回填区长出贺兰山地区原有绿植之外,还将2024年发掘区的芨芨草、白茅草、偃麦草等绿植也移栽于回填区,再统一对周围环境进行清理,尽可能恢复回填区自然植被。轻钢大棚、保护网的材质、颜色等也尽可能考虑到与周围环境景色相适应。
苏峪口西夏瓷窑址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其考古成果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史研究范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物证。
本次展示性回填工作在充分考虑到遗址重要性和特殊性的前提下,突出对考古遗产的保护性和展示性,是在“大考古”理念下对于考古遗址展示利用的一次积极尝试。
(作者单位均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