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汉滨“三个紧密型共同体”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2025-11-25 11:05:23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通讯员 吴亚君)初冬时节,走进汉滨区的乡村社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双龙初级中学的“云课堂”上,城乡学生共上一堂课,清脆的读书声穿越山海;在大河镇中心卫生院,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完成CT检查,不再为就医奔波劳碌;在牛蹄岭社区文化广场,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村歌响彻云霄,唱出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这些鲜活场景,正是汉滨区加快建设城乡教育、县域医疗卫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三个紧密型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乡村振兴,民生为本。汉滨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三个紧密型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打破区划壁垒,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构建起城乡融合、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共体”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

dachshund

“通过观摩课堂与名师交流,不仅让我学得了高效的教学方法,还让我真切领悟到以生为本的教育真谛。从精细的课堂设计到多元的学生评价,处处体现了汉滨初中在教学过程当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双龙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谭荣丽的这番话,道出了不少乡村教师的心声。

今年4月,地处中心城区的汉滨初级中学与地处乡镇农村的双龙初级中学挂牌成立跨城乡教育共同体,实行“师资统管、课程同频、考核一体”的管理机制,两校教师联合备课、同步上课、共同教研,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教共体”内,核心校教师以轮岗的方式到成员校进行薄弱学科支教,将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实施点对点帮扶提升。陕西省首届课堂创新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汉滨初级中学教师柯荆袁,将优秀课程教学送到双龙初级中学,设计情景对话和游戏化课程,破解了农村学生“哑巴英语”难题。“这打破了传统枯燥低效的语法讲解方式,学生们学得开心,掌握得牢固。”柯老师欣慰地说。

中心城区江南小学与70公里外的大河小学通过“云课堂”城乡学生同上一堂课,共同参与科学实验、英语情景剧等活动。“它能让优质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小学教师李小芳说,“城区的课程设计、教研成果能更快地传递到乡村,而乡村学校的自然资源、劳动实践也为城区注入新活力。”

截至目前,汉滨区已组建53个教育共同体,覆盖100余所学校,惠及6.6万学生。通过“选上来、派下去、考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全区教共体教师交流率达20%,薄弱学校质量监测优秀率提高10个百分点。2025年中考总平均分达562.44分,较2024年提高16.56分,超全市平均分15.34分,教育公平的阳光正洒在每个孩子身上。

“医共体”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dachshund

“现在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做CT检查,再也不用跑远路了!”大河镇居民王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基层群众的心声。这一变化得益于汉滨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的深入推进。

汉滨区构建“1个总院+3个牵头医院+37个分院”的医共体架构,推动“组织架构统建、资金打包统合、医疗服务统提、内部运行统管”。总院设立人力资源、财务绩效、医疗质量等六大管理中心,实现“一盘棋”管理。

线上“远程诊疗”。全区建成心电、影像、远程会诊“一张网”,抽调20余名专家远程值班,在线回应镇村的会诊、检查、转诊等需求,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的新格局。平台投用以来,已开展远程服务58万人次,2025年已服务15万人次。

线下“专家下沉”。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8个镇推行“343”模式,即“时间、专家、地点三固定,诊疗、随访、宣教、帮扶四到镇”,实现卫生院诊疗水平、区级医院影响力、群众满意度“三提升”。

在牛蹄镇,新建的医疗综合楼配备了智能化医疗系统,将中医药全面融入住院治疗;在洪山镇,家庭医生团队与区三院医师跋山涉水,上门随访出院患者。“前两天刚出院,现在气顺多了!区三院的医生护士都特别好,技术好,服务也周到。”73岁的黄世改老人感激地说。

通过牵头医院帮扶带动,瀛湖卫生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同比增长20%;张滩卫生院住院业务从无到有、稳步推进;茨沟卫生院2024年以来开展三四级手术216例……“医共体”内大型设备共享使用率达85%,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覆盖90%以上项目,患者重复检查率下降40%。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文共体”让乡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dachshund

“这村歌大赛,唱的是咱们的好日子,传的是浓浓的乡情!以后这样的活动,咱还要抢着来!”前不久,汉滨区首届村歌大赛现场,县河镇牛蹄岭社区居民溪玉忠激动地说。从“不敢想”到“抢着上”,村民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各镇村的排练现场呈现出“千人同嗨、百村比唱”的动人场面。

汉滨区构建“总中心+分中心+子中心”三级网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截至目前,已组建总中心1个、分中心29个、子中心148个,注册文化志愿者1.3万余人,挖掘乡土文化能人6000余人,培育文艺社团、自乐班500余支,初步形成资源互通、活动联办、人才共享、服务协同的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为了让“零基础”的村民也能唱出好歌,区里组建了由32名市、区文化特派员及特邀专家组成的“文化帮扶队”,分赴27个镇(街道)开展“菜单式”教学。如今,汉滨区的村歌排练热潮不断“升温加载”,从村民广场到山间地头,从白发老人到年轻小伙,全在用心唱家乡。

与此同时,“相约·乡阅”全民阅读活动入选文化旅游部基层阅读推广项目,“1+N”市民艺术夜校案例获全国群众文化服务品牌三等奖。从“戏曲进乡村”到“非遗集市”,从“一江两岸”惠民演出到东关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文化服务正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成为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旋律。

城乡教育共同体让城乡孩子共享一片蓝天,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让乡土文明焕发新生。汉滨区以“三个紧密型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推动公共服务从“有”向“好”转变,从“分散”向“协同”升级,真正实现了资源互通、服务联动、发展共赢。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